首页 -> 1998年第4期


围园杀后

作者:杨天石

军,有四五万人,淮练各军有七十多营,京内有旗兵数万,本军不过七千人,能够动用的不过六千人,如何能办此事?恐怕外面军队一动,京内立刻设防,皇上的处境就危险了。”袁世凯开始对双方实力进行估算。
  “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的办法嘛!待动兵时,将皇帝的朱谕分发各军,同时照会各国,谁敢乱动!”谭嗣同知道双方实力悬殊,但认为不足虑。
  “本军粮械子弹,均在天津营内,存者极少,必须先将粮弹领运足用,方可用兵。”袁世凯毕竟带过兵打过仗,考虑问题更细致一些。
  “可以请皇上先将朱谕交给存收,待布置妥当,一面密告我日期,一面动手。”涉及到军事细节问题,谭嗣同不得不退让。
  “我万不敢惜死,担心的是万一泄漏必将累及皇上。臣子死有余辜,一经纸笔,便不慎密,切不可先交朱谕。你先回,容我熟思,布置半月二十日方可复告你如何办法。”袁世凯知道,这是一个紧要关头。他说“不惜死”是假的,真实的思想是要好好盘算盘算,看看将宝压在哪一方面才万无一失。
  谭嗣同自然等不得,他说:“皇上很着急,我有朱谕在手,必须即刻定准一个办法,方可复命。”于是,他拿出皇帝交给杨锐的要他们找出“良策”的密诏来给袁世凯看。
  袁发现是用墨笔写的,立即诘问说:“此非朱谕,且并无诛荣相、围颐和园之说。”
  “朱谕在林旭手中,此为杨锐抄给我看的。确有此朱谕,三天前发交的。林旭等极可恶,不立即交给我,几误大事。谕内所称‘良策’,即有二事在内。”
  “青天在上,袁世凯断不敢辜负天恩,但恐连累皇上,必须妥筹详商,以期万全。”
  袁世凯打定主意,既不答应,也不拒绝,而谭嗣同却一再催促,声色俱厉,要袁立即决定,以便人宫面奏。袁世凯觉得谭嗣同衣襟高耸,似乎藏有凶器,便转变语气说:“九月皇上即将巡幸天津,到时军队汇集,只要皇上一寸纸条,谁敢不遵,何事不成?”
  “等不到九月,他们就要废弑皇上了,形势危险得很!”
  “既有皇上巡幸之命,必然不会有意外,必须到下月方可安全。”
  “如果九月不出巡,怎么办?”
  “现在已经预备妥当,花了数十万两银子了。我可请荣相力求太后,必定出巡,不会停止。此事在我,你可放心。
  “报皇上之恩,救皇上之难,建立奇功大业,掌握天下事,在公此举。”
  说到这里,谭嗣同用手拍了拍脖子:“如您到颐和园告变,杀我,害及皇上,可以得富贵。”谭嗣同觉得该摊牌了,以激烈的语气将两条路摆得分分明明,要求袁世凯决断。
  “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我三代受国家深恩,断不至丧心病狂,贻误大局。但能有益于君国,必当死生以之。”说着,袁世凯慷慨激昂起来,“阅兵时,如果皇上到了我营中,杀荣禄如杀一狗耳!”
  谭嗣同似乎相信了。他从座位上起立,连连向袁世凯作揖,称他为“奇男子”。
  两人还谈到“两宫何以不和”等问题。最后谭嗣同表示:“自古非流血不能变法,必须将一群老朽全行除去,才能办事!”
  夜已经很深了。袁世凯托词还要赶办奏折,谭嗣同这才离开袁世凯的法华寺寓所。袁世凯没有答应马上行动,他觉得很失望;但是,袁世凯也没有坚决拒绝,这使他对未来仍然抱有希望。他当然不知道,旧党方面的杨崇伊通过庆亲王奕劻引荐,当日到了颐和园,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章。这道奏章改变了维新派的命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出现了一个大曲折。
  
  杨崇伊到颐和园上奏章,慈禧太后突然回宫,维新派的兰切努力都为时已晚
  
  八月初四(9月19日)早餐后,毕永年发现谭嗣同回到寓所,就急不可待地向他打听消息。谭嗣同正在梳头,有气无力地说:“袁世凯还没有答应,但也未坚决推辞,想慢慢地办。”
  “袁究竟可用与否?”毕永年再问。
  “此事我与康先生争过数次,先生必欲用此人,真无可奈何!”谭不无牢骚地说。
  “昨夜是否将密谋全部告诉袁啦?”
  “都说了。”
  “事情完全失败了!完全失败了。这是何等样的事,能说出口而停止不办吗?公等恐怕要有灭族之祸了!仆不愿和你们同罹此难,马上就搬出南海会馆,住到别处去。我劝兄也该自谋,不可与他们同归于尽,无益呀!”毕永年急得差点跳起来。
  午后1时,毕永年迁居宁乡会馆,离南海会馆不远,以便及时打听消息。
  当日,康有为访问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想请英国驻华公使出面相助,但公使到北戴河避暑去了;想找美国公使,但美国公使到西山去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宫。这是杨崇伊头天上奏章的结果。
  杨崇伊,字莘伯,江苏常熟人。进士出身,时任广西道监察御史。他和李鸿章是姻亲,其活动常有李的背景。康有为和文廷式等组织强学会时,他曾上疏弹劾文廷式,以致强学会一度被封禁。怀塔布等六堂官被撤职后,他即赴津与荣禄密谋。初三日(9月18日),他通过奕勖向慈禧上奏章,声称文廷式创立大同学会,“外奉广东叛民孙文为主,内奉康有为为主”。又称:今春会试,康有为偕其弟康广仁及梁启超来京讲学,“将以煽动天下之士心”。奏章激烈地攻击维新运动,说“两月以来,变更成法,斥逐老成,借口言路之开以位置党羽”。奏章特别指出:“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杨崇伊要求慈禧即日训政,召见大臣,密捕大同学会中人,分别严办。在旁哭诉的还有亲王奕劻、端王戴漪。
  杨崇伊的这道奏章很有煽动性。它不仅迎合了慈禧的守旧心理,而且也迎合了慈禧对洋人的疑惧感。伊藤博文原是日本的总理大臣,马关谈判时李鸿章的对手。戊戌年下野后,以从事远东外交自任。他于七月二十三日(9月8日)来华,二十九日(9月14日)到达北京,先后会见了总署王大臣、康有为、张荫桓等人,定于八月初五晋见光绪皇帝。当时,英人李提摩太已经建议中国政府聘请伊藤为顾问,中国官员中也有聘任伊藤为“客卿”的类似意见,还传说伊藤有可能进入军机处,等等。杨崇伊奏章中所说伊藤“将专政柄”,即指此类传说。慈禧本来就担心变法会损害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现在,这个洋鬼子来了,马上就要和皇帝见面,如果二人结合起来,如何得了!
  这就是慈禧为什么突然回宫的原因。
  
  光绪皇帝仍然召见袁世凯和伊藤博文,但已处于慈禧太后的监视之下
  
  初五日(9月20日),光绪皇帝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召见袁世凯。
  袁世凯奏说:“古今各国变法都不容易,非有外患,即有内忧,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过急,必生流弊,而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出而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至新进诸臣,固然不乏明达勇猛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