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在悔悟中寻求教育人生的突破

作者:郑学志

小的轰动,光明日报网站、《中国图书商报》、《教师报》、《潇湘晨报》、《武汉晨报》等媒体相继发表了有关新闻和评论,中国图书商报更是用醒目的标题,直接把我称之为“作文创新表现的良师”。
  
  后悔四:在浮名虚利中曾经迷失过前进的方向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不是好事情,一旦出名就会有很多看起来是机会、实际上是害你的东西扰乱你的视线和神经。2002年春天,县委组织部找到我,要求我改行,要我做公务员。
  “公务员不是凡进必考吗?我年龄都32了!”
  来找我的领导爽朗一笑:“那是对一般干部而言,对领导干部就不同。”
  那我考虑考虑。
  2003年底,组织部又来找我:“你直接从普通教师转到副局级领导岗位上去,怎么样?”
  于是在2004年1月4日,我在一没有经过公务员考试、二没有经历普通干部的情况下,直接正式办理了调动手续,到一个正局级单位做了一名副职。
  学而优则仕,想不到教而优也可以做“官”。这样的浮名虚利吸引了我,但是遗憾的是,搞了一年行政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做官,于是,在我和妻子之间就有了这样一段谈话:
  “35岁是一个前途求稳的年龄,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你会在35岁的时候,放弃了原来所有的努力,重新回到学校教书,而且是一所私立学校。”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不想做官,虽然,作为一个老师,能够从我们这座小县城一万多在职教师中走到行政队伍里,而且一从事行政工作,就能够获得副局级待遇,我应该知足。可是,我做行政工作以来,一直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体现在职位不断地升迁,还是所追求的事业不断进步?看着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逐渐走向成熟,我获得的成就感,远比坐在台上发号施令强。
  社会上有一种很落后的官本位思想,略微优秀一点的教师,就被行政队伍俘虏去了,做了两三年的行政工作,我越来越感觉到心灵的疲惫和业务的生疏。我的教育思想开始枯竭,我的灵魂开始麻木,我感觉不到创造的喜悦和快乐。”
  “35岁:到外边打工都不收的年龄了,一般人认为还是稳妥一点好。”
  “很多人都认为我应该在机关里好好地呆着,但我不想这样,我今年才35岁,离退休还有20多年,如果以后的这20多年,还这样度过,我的思想会变得像纸一样苍白,到时候,你看着当初意气风发地出版了十余部教育教学专著的我,变成一个循规守旧、谨小慎微的政府工作人员,你会从心底里感到,失望的。”
  所以我得出来,教师的生命基础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源泉是学生。
  妻子没有再说什么,她对我的决定,从来都是那么理解、尊重和宽容,几个月后,我到组织部门办理了停职手续,到一所私立学校当了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名高一班主任。我喜欢做班主任,因为我喜欢孩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那种氛围。我觉得教书不当班主任,就好像做菜不放油盐味精,一点味都没有,不做班主任的教师,那不是一个完全的教育工作者,半年之后,我班主任工作心得《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公开出版,六个月后又马上再版。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无论外界如何评论,我只寻求心灵的宁静。虽然我后悔因为浮名虚利去做了几年糊涂“父母官”,但是我醒来得还早,重回校园之后,我感到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本文摘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张万祥主编,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栏目编辑 汪 媛)

[1]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