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施琅大将军:十三年修炼成就平台伟业

作者:高 冕




  施琅明白姚启圣的用意,于是断然越过顶头上司,直接上书康熙帝,坚持自己的对台用兵主张,又索性将姚启圣掣肘之事挑明,要求皇上“独任臣以军事,令督抚二臣催载粮饷接应”,断言如由他一人指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台湾“何难一鼓而平”,并且立下军令状,宣称:“若事不效,治臣之罪。”
  此时,姚启圣也上书皇帝,陈奏台湾刘国轩又派官员抵福建议和,条件与上年一样,台湾则依照高丽、琉球等外国模式称臣进贡,但岛上官吏、将士、百姓不剃发,不迁往大陆。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康熙帝心如烛燃,断然定下决心,准许施琅“独任专政”,委以军事指挥全权,并催促他迅速进兵台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施琅战胜对手,大获全胜。
  
  六
  
  经过13年的修炼,施琅已经成为坚韧无敌的蛟龙。具备一脚踏平万顷浪、一口喝干台海水的英雄气魄。现在,这条蛟龙挥率水师、扬帆出征的时机到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一日,施琅在铜山召开誓师大会,各镇、协、营等随征官员全部出席。十四日辰时(7~9时),清军21000余人,各型战船236艘,浩浩荡荡从铜山出发,向澎湖进发。
  十五日辰时,郑军澎湖守军主帅刘国轩获得这一情报。在此之前,他已令澎湖各岛守军沿岸构筑堡垒、布设火炮,岸外以炮船列阵,并调集重兵环泊于娘妈宫前口子及诸要口守备。申时(15~17时),清军水师抵达澎湖外围,兵船分别暂泊于猫屿、花屿等澳。这些小岛上的郑军守兵不战而退,在清军到达前已撤奔澎湖本岛。
  十六日,清军抵近澎湖本岛,施琅随即下达进攻命令。刘国轩率领部属两万多名、战船二百余艘,迎击猛扑而来的清军。论兵力,两军旗鼓相当、不相上下。惨烈的征台大决战在澎湖打响,澎湖岛上顿时杀声震天,枪炮齐鸣。
  就在这紧要关口,飓风突发,怒涛山立。施琅所率水师前锋簸荡漂散,战斗阵形被狂风打乱,遭到敌舰四面围攻。施琅见状亲率舰船冲击敌船,不幸右眼被枪铳击伤,血流满面。危急时刻,先锋官蓝理率船冲入重围,接连击毁三艘敌船,其他敌船畏怯稍退。于是,主帅、先锋得以联手攻敌。酣战时,蓝理也被一炮击伤,顿时腹破肠流。
  在主帅、先锋均遭重创的情况下,清军急忙撤退。刘国轩因军中缺粮,恐怕部属溃散,不敢追击。当日战役郑军损兵两千余人,毁船约二十艘。
  第二天,施琅回师停泊于八罩岛。郑军望见敌军泊于八罩岛,冷笑道:“此不足烦吾兵,潮至自碎耳。”施琅对海事熟稔于心,明知舰队停泊之处属于危地却没有良策,因为澎湖三十六岛凡能用于停泊兵船的军事要地均被郑军占领。施琅遂对天叹道:“三军命悬,悉听之天。”
  按照常例,六月时节,澎湖难有五日和风,常常骤起飓风,怒涛山高,变幻莫测。因此,这次清军攻台,施琅心中并没有百分之百胜算。当时,海流湍急,兵船难泊,海潮骤涨,忽与岛平,看上去又一场摧天飓风就要袭来,情形万分危急。但不知为何,老天蓄势造作了一阵子后,竟突然平息。施琅庆幸非常,用手抚额说:“天佑我师也!”利用天赐良机,他下令整军五日,申严军令,审定功罪,赏惩官兵。
  二十一日晚,清军舰队起航。刘国轩正要整兵迎敌,望见一团黑云从天边突起,便说:“不用排兵,但排酒来作戏。”因为黑云是飓风骤起的前兆,于是他断言清军舰队将很快葬身鱼腹。
  酒筵摆开,忽然听得有殷殷之声,刘国轩环顾众将说:“何声遽鸣遽息?”过了一会儿,殷殷之声又起,刘国轩道:“岂雷声耶?”语音未落,只听轰隆一声,雷声大作。原来,澎湖一带海面有一个规律,乌云起必飓风起,雷声作则风云立散。刘国轩大惊失色,跳将起来,将筵席一脚踢翻,仰天长叹:“此天也,非人也,罢!罢!速具舟楫。”随即,他将日常乘坐、树有主帅旗纛的大船,换给他人乘坐,自己乘坐一条小船作好败逃准备。
  二十二日,清军兵分四路发动总攻:施琅亲率战船56艘,均分为八股,进攻郑军主阵娘妈宫;都督陈蟒、魏明等率战船50艘为东线,自内直奔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康玉等率战船50艘为西线,自西侧突入牛心湾,佯动登陆,作疑兵牵制西面之敌,其余80艘战船作为后援。
  郑军200余艘炮船、鸟船在刘国轩指挥下四处迎敌。其中20余艘大炮船,各装备三四千斤红衣大炮一门,铳一二百门不等,火力强大。两军对垒,一场恶战,只见炮火连天,矢石交攻,弹矢如雨,烟焰蔽天,咫尺莫辨。
  战至巳时(9~11时),南风大作,施琅立即令火器船乘风纵发,用火桶、火罐攻击敌舰。
  这场鏖战,直至申时(15~17时),以郑军大败而告终。郑军主帅刘国轩仅率大小船只31艘逃回台湾本岛,清军占领澎湖。
  这场海战,郑军主力被歼,澎湖外围三十六岛兵民全部投降,战船损失194艘。相比之下,清军损失要小得多,可谓是一场完胜。
  澎湖失手后,郑氏集团一下子乱成一锅粥:有主张降的,有主张守的,还有主张撤往吕宋的,一时间没个结果。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一面安抚当地百姓,一面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
  对被俘的郑军兵将,施琅下令释放回台湾,临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我绝对不会报私仇!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他还许诺说:“不仅兵士不杀,就连郑家人只要肯降,我也绝对不会杀。”
  施琅身边的人曾问他:“将军与郑家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郑氏子孙已经成为釜中鱼、笼中鸟,您为何不快点发兵剿灭,为亲人报仇雪恨呢?”施琅说:“我带兵进攻台湾,这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趁机公报私仇呢?只要郑家人真心归顺,我不会伤害他们,否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连累台湾的百姓。”
  与此同时,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赞赏,并传旨同意了他的建议。年幼的延平王郑克爽和刘国轩等人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人之心,于是连忙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抵达台湾,由鹿耳门登陆上岸。刘国轩等人到军前迎接,台湾各族百姓夹道欢迎。十八日,郑克壤率领郑氏集团文武官员及明朝宗室在台的鲁王世子朱恒、乐安王朱凌等人削发剃头。随风飘落的一缕缕头发,标志着郑氏集团正式归顺和南明小朝廷寿终正寝。
  施琅收复台湾的捷报传到京城的时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节。康熙闻讯喜不自胜,立即脱下所穿御衣,令人快马加鞭,驰赐施琅。随即,热血奔涌的皇帝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写下一首特赐施琅的五言律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
  自此,施琅遂成为康熙朝大红大紫之人。九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