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施琅大将军:十三年修炼成就平台伟业

作者:高 冕



月初十日,康熙帝晋升施琅为靖海将军,官秩武职从一品,荣获京外武职官员的最高军阶,并晋封他为靖海侯,准许世袭罔替,以奖励其“矢心报国”的赫赫功勋。康熙帝还破格赐予施琅顶戴花翎,赐予内大臣殊荣——成为由上三旗子弟组成的、翊卫扈从皇帝的侍卫亲军头领。随后,康熙帝又御书“忠男性成”匾额赐给施琅,使其永享盖世荣耀。
  
  七
  
  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主张将台湾人口迁往大陆,放弃台湾的土地。康熙也一度表示赞同此议,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失之无所损”。
  看到朝野上下弃守之声高涨,施琅心急如焚,连忙上奏了彪炳史册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坚决主张驻守台湾。在奏疏中,他指出台湾事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防护重任,万万不能丢弃。并用自己的亲眼所见进一步论证说,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另外,他还告诫说:“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侵占台湾,我们如若不守住,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台湾一旦再被侵占,再出兵远征将会难于登天。”
  施琅的上疏雄辩有力,这促使康熙改变了主意,下决心守住台湾。
  1696年三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岁。康熙皇帝闻讯后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赠太子太傅,谥号襄壮,并在泉州府学前建祠纪念。至今,闽南各地纪念施琅的牌坊、祠堂和碑文仍随处可见。
  然而,三百多年来,施琅却一直是一位争议人物,关于他的历史定位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声音。
  施琅的一生,就史载的情况看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反郑降清;一是统一台湾。也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后人对其评价褒贬扬抑不一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施琅降清是出于“报私仇”,那么其后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狭隘视野。无论是在征讨、弃留台湾问题上,还是在善后、治理台湾问题上,施琅都高瞻远瞩,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绩,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将领。
  如果从“民族英雄”和“民族败类”的角度来评判施琅,则不免又有“狭隘民族主义”的嫌疑。因为。无论是统治元朝的蒙古族,还是统治清朝的满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谋求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有学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施琅降清但不叛郑。施琅投清后协助清政府实现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正是郑成功当年奋斗的目标,正所谓殊途同归。著名明清史专家傅衣凌先生就曾说:“郑成功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事实上,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就是这样写的:“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后人如此把施琅与郑成功相提并论,可谓是抛开个人感情。基于中华民族的大义而对他们历史功绩的肯定。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