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昨夜的书(阅读随笔)

作者:丁伯刚





  1月5日:《玻璃城》
  
  昨夜看完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第一部《玻璃城》,直看到夜一点多。很轻巧的一个东西,写一个作家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对方以为他是个侦探,向他寻求保护。后来他竟真的以侦探身份去接受对方委托,跟踪对方那位曾得精神病、刚从医院放出来的教授父亲。为了更好地监视,他不知怎么就躲到垃圾桶里去,在垃圾里吃住,共呆了几个月之久,直到胡须满脸,遍身脏污,成了个十足的乞丐。谁知那个监视对象反而弄丢了,而委托人也搬家走了,不知去向。后来他回到自己家中,家里也住上了另外的人。这个故事当然很卡夫卡,也很博尔赫斯,里面还有不少地方很生硬很突兀。但一个长篇能写得这么小巧,轻松,仍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但第二部就不太想看了。对西方当代这些尚未得到最后定评、更没成为经典的作家,我主要是想看个新鲜。今天开始看诺尔斯的《独自和解》,这小说吸引我的是里面那种忏悔的成分。上次我看麦克尤恩的《赎罪》,不知为什么觉得太琐碎,太纤弱,没看完就丢到一边。
  
  1月7日:《飞越疯人院》
  
  下午送安到校后,到图书馆,续借书两本:小冯尼戈特的《重入樊笼》、《雨果戏剧选》。后翻一会杂志,又在楼下的展销处购书三本:詹姆斯·珀迪的《马尔科姆》、亨利·米勒的短篇集《黑色的春天》和《谋杀的时代》。以前也买过米勒的《北回归线》之类,似乎总写性爱什么,一直不喜欢。但这两本似不是写这些,且其中一小说的叙述方式(开头)很让我喜欢。
  夜看影碟《飞越疯人院》,写疯人院里的一伙疯子争取自由的故事,在一个人的带动下寻欢作乐。后为头者被惩治得麻木了,另一个敬佩他的人受不了,勒死他,自己跑掉了。这是一部名声很大的片子,但一看之后也不过如此,意旨过于明显,也简单,缺少某种深厚丰沛的东西,情节的发展也嫌单一。
  
  1月11日:《独自和解》
  
  下午接安去练跆拳道,电梯坏了,爬上十二楼。我开始看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回时很冷。夜上网,后看完诺尔斯的《独自和解》。当初购此书时,介绍中说其中有忏悔的情节,但同时又是一部校园小说。我对校园小说一点兴趣也没有,看了大半后,越觉此小说没什么意思,很大篇幅我以为都是可有可无的,写一些学校生活什么。这部小说最独特的地方是菲尼亚斯这个人物。菲非常活泼,天性善良如天使一般,体育上更具有非同一般的能力。这些似乎都对“我”造成非同一般的压力。后来在玩耍时,“我”有意摇动树枝,导致他从树上摔下,成了残疾。菲也意识到什么,对“我”有所怀疑。但他太善良了,竟为自己的疑心而不安,并因此而向“我”一再道歉。后来“我”终于向他坦白了事情的真相,可他完全不能承认此点,反骂我是个“傻瓜”。再后来在一些同学审问下,事情的真相再也回避不了,但菲仍然坚持:“我不在乎。没关系。”他转而大骂帮他弄清真相的同学,然后转身冲出门去。这样他又一次摔倒了,断腿再一次摔断。即便是这个时候,菲躺在病床上,他仍然边哭边要“我”承认:“在树上你只不过是盲目的一时冲动,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吧?”“你只是鬼使神差,你并不真恨我,那并不是某种你长期体验到的仇恨。那绝不是针对个人的。”后来菲终于死在随之而来的手术事件中。
  菲实在是个太过纯粹的人,纯粹到连最基本、最清楚不过的丑恶与黑暗都不能也不敢面对。可以想见,这样一个人如果也不得不对人及人类产生怀疑与绝望,那么他的绝望将会是多么震撼人心。我一再想,这个故事如果让我写,我一定会紧紧扣住这个核心来展开全篇。可惜作者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动机,小说的许多篇幅都脱离了这个基本的情节,让人弄不清作者的意旨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许并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我自己没有很好地看懂此小说。
  另外这部小说开头四五页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写十五年后“我”回到学校的所见,随之展开对当年学校生活的回忆。让人不解的是这种回忆宕开出去后就再不收回来,直到结尾也没有进行一点照应。于是我又一次对这种结构感到奇怪,弄不懂作者为什么非得在开头处戴上这么一顶“十五年后”的帽子。
  
  1月13日:购书记
  
  上午全家睡到10点才起床,儿子是昨夜9点上床的,整睡了13个小时,我是近两点睡的,也足有8小时。吃完早饭已11点了,后把前几天弄的提纲拿出,第一次完整地看了一遍。前、后能给人结实感,但中间明显空洞,必须打上几个链节。
  后有些累。吃完中饭已3点多了,后上网查小说中涉及的两个知识性东西:一,有关七八十年代子女顶替父职的情况;二,有关金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等,如与情节关涉的发烧、伤愈后结痂、有时得输血等,都一一得到证实。但其中所讲的输血浆,不知是不是就是输血,得再查一下。
  又极想睡,但已5点多了。后给安报听写,两个单元的,约一两百字吧。到最后几个字,他都累得有些受不了。又冷,我们用肩膀相互撞击取暖,他每下都傻乎乎地用尽全力,撞得我很痛。后他又提议斗鸡。这是我小时读书时玩过的游戏,有次同他讲过,因此记住了。但两人的力量太过悬殊,无法对阵,于是一起用脚蹬地。他边蹬边碎步跑动,那样子非常滑稽,像电影中的快镜头,又像大侠们玩的那种轻功,身形晃动之间已从这房飘到了那房,逗得我哈哈大笑。
  没有食欲,决定先出门散步一会。雪差不多下了一天,现仍有一点。地面已有一两寸厚吧,全白了。沿湖走,很滑。眼看路面,眼前却不由晃动小时在安徽老家的雪景场面,特别是临离乡的那个春节夜,我和一个伙伴围着我家的火炉打了一整夜的扑克牌。一晃整31年了,莫名的忧伤。
  到书店购书四本:西尔维娅·普拉斯《钟形罩》、卡罗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和《古希腊戏剧选》。戏剧选里有埃氏《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氏《奥狄浦斯王》、欧氏《美狄亚》、阿氏《鸟》,还有一个叫米南德的《古怪人》(这作者还是第一次听到)。埃氏的剧本我已全部收齐,欧氏的也买了周作人译的那一套三本,应该也差不多了吧。只有索氏的我一篇也没看过,总想有一天能买到他的合集,却一直找不到。这部《奥》也是我最想看到的,今天买此书,主要是冲着这一篇。
  《朗读者》早在书店看过,前面还有一个名人的推荐,但当时正是这篇序让我对此书充满鄙视,连多翻一下的心情都没有。不知从何时开始形成一种看法,宁愿相信街头卖狗皮膏药者的吆喝,也不愿相信那些名人的推荐。基本上对大多数出风头名人的人格都充满怀疑,这种情绪也不知来自哪里。其实我对那些名人没有任何一丝半点的了解。上月在广东遇到两位朋友,闲聊时他们也提到此书,并且交口称赞。我这才有些吃惊,原来还真不错?回后到处寻找,竟然已没有卖,今夜才在这家书店的柜顶上发现一本,都有些旧了。随手翻了一下内容介绍,又有些吃惊,这篇小说写一个少年与一个中年女性的纠结,大的情节上竟与我手头正构思的这个故事很相像。这就更得非看不可了。当然他可能是从性上去展开的,而我对此毫无兴趣。我只是写一个罪感少年马小康为了逃避罪恶与恐惧去娶他的师母,结果却滋生了更大的罪恶,几代人都无法逃出此阴影。
  
  1月17日:《朗读者》
  
  这两天安学校没上课,因大雪,同双休日换了。夜出去散步,后看完施林克《朗读者》,应该说,写得不好。这作者其实很投机,很取巧,里面有少年与中年女性的畸恋,有纳粹及对其审判反思等,特别是其中写到了奥斯维辛。这些实际上都是最能吸人眼球的材料,但作者在具体展开时,哪一点都没深入。第一部分的恋情嫌一般化,没多少独特之处。尽管其中也写到汉娜的许多反常,如米夏给她留字条,她大发脾气等,这似乎都在暗示着什么,但再多的暗示也无法挽回其平淡之感。第二部分写审判,也同样浮在表面,后来简直难以为继,作者只好跑出来发些无力的议论。小说中较为丰富的是第三部分,特别是女主人公自杀,简直是对社会的审判了。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