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试论早期道教与易学的关涉

作者:章伟文 孔祥宇




  对于《周易参同契》与《易》的关系,朱熹有一说明:“按魏书,首言《乾》、《坎》、《坤》、《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初未尝及夫三百八十四爻也。今世所传火候之法,乃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一周天之数,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则不免去其四卦二十四爻,以候二十四气之至而渐加焉。”(朱熹著《周易参同契考异》,《道藏》第20册,第131页。)认为《周易参同契》一书对于《周易》,尤其是汉易的卦气说、纳甲说以及卦、爻的阴阳变异原理用于道教的丹道修炼。将易学的原理用于道教的丹道修炼为什么是可能的,正如《周易参同契》所说:“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即所谓《周易》之道、黄老之道、炉火之理,三者可以相参相同,其究为一,故名之为《周易参同契》。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周易参同契》中,《易》的原理脱离开其在汉易经学中的原有形式,被用来解释道教炼丹的理论,无论其内容还是意义,都与汉代经学易有着差异。因此,《周易参同契》确立,可以意味着道教易学的确立。朱伯崑先生认为“《参同契》的一大特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标志着阴阳五行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但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又是同易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孟京易学到《易纬》,到郑玄、荀爽解易,都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进而发展了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这种情况下,魏伯阳则将阴阳五行学说,归之为《周易》的系统,从而把《周易》奉为炼丹术的理论基础。”(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上册第214、2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孟乃昌先生认为,“《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三才之道也。’《周易•说卦》也说:‘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思想于天、地、人。”(孟乃昌、孟庆轩辑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第410-411页,华夏出版社1993年9月北京第1版。)认为炼丹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要与天地相参。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孟先生认为《参同契》吸收了《周易》的这个思想,来构建其道教炼丹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看到,前辈学者对于《周易参同契》所创立的道教易学的理论特色以及为什么《周易参同契》要引《易》入道,已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说。由此,我们可以说,《周易参同契》意味着道教义理与《易》学理论的系统融合,是道教易学确立的标志。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