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钱立青 王玉平等
1)学习需要始于“问题”的存在。传统的校长培训模式中,受建构主义有关思想和原理的影响,学科知识界限较为分明,较少关注现实情境和实际问题。将培训看作知识的传递,将学习看作知识的获取。而“问题为本”认为学习包含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先问题,后学习”。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尊重并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激发学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启发新思想;
2)学员是主动学习者。在“问题为本”模式中,学员承担学习的主要责任,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对工作场所真实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反映。教师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培训教师实际上扮演非强制性的旁观指导者,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习者的背后,他们设计巧妙的开放情境,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学员围绕问题寻求新的见解,并为学员获得和练习解决问题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3)“问题为本”培训模式实施中,由于问题来于真实的教育世界,是发生在受训者生活身边的事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为解决问题的思考多种可能方案。“问题为本”培训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但无疑使他们逐渐习惯教育实践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期性,也就增强了应对教育实践的本领。
3“问题为本”培训模式的构建与教学实践
“问题为本”培训模式,是从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出发,并以受训者所在地——学校中的种种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展开培训教学工作。培训中引导中小学校长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校长和校长之间、校长和培训教师之间的公开对话与交流,通过对解决问题有关的理论综述,得出解决问题的切合实际可行的方法、手段或原则。
构建“问题为本”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实现个体反思的探究环节、人际交流的对话环节和着手行动的实践环节。不仅要重视一般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应关注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校长所拥有的行动理论。突出以问题为中心,显现中小学校长解决问题的行动理论与实践认识论,并促使其对自身拥有的理论进行反思,进而再行动实践。
3.1培训中“问题”的生成
确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确定的问题是指培训者根据具体的实践情景,提出预期的目的,分析现实的主客观条件与达到预期目的的局限与限制,从而明确预期的事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之所在。问题的生成一般会有三种方式: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实施新课程的新情况,结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问题时要求培训者抛弃预先假设的教育问题,深入实践,进行广泛地开展教育调查与研究学校管理实践,掌握一些存在的人们较为普遍关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遴选的共性问题有着显性的、典型的代表性;②校长结合任职学校实际及个人工作中的困惑提出问题,体现校长自身实际的个性化问题。这类问题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产生的,大多属于普遍性范畴之外的特殊性范畴,从而看似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场所、人物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具有独特性、真实性、复杂性与情境性;③培训机构设计的共性问题与校长自身的个性化问题的结合。这是专家与校长共生问题,这就要求参训校长进行问题为本报告,再围绕问题为本讨论,完善问题,形成问题。这样结合学校管理工作实践提出的问题就能比较好地体现校长的需要。
3.2“问题为本”培训模式的教学实践
1)“问题为本”培训模式的教学实施中,首先是通过模拟表演方式来陈述问题,或进行专题发言,详细阐明问题解决的设想与方案,其目的在于使中小学校长的思维指向集中,引入问题情境当中。
2)对共同确定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探究。引导中小学校长思考专题发言中阐述问题解决的方案中隐含的行动理论、价值观念和信念,并对其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案,即面对问题情景,提出有关问题内部联系的假设,并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具体分析实际事态和期望的事态及把实际事态变为期望事态的条件,包括评价期望事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或理想、已具备的物质的心理的条件及对于解决问题等可能会产生的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哲学的障碍。这是中小学校长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揭示自己所拥有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合理性;
3)开展对话与交流。中小学校长在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践问题时,实际上受到其内在的观念和意识的制约,其意图和行动常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束缚。中小学校长个人的日常实践的认识论和常识性思维习惯实际上是主宰其行动的力量。由于环境的迅速变化,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改变某种习惯性的观念并将此付诸管理实践的改革。因此,在管理实践中,中小学校长应该能够倾听管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声音,通过一种批判性的对话,修正自己的行动理论,获得理性自主科学的解决方法。这既是中小学校长与培训者的对话,也是中小学校长与教育理论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在培训者或学员进行综述评论,即在校长的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上,综述对已有文献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思考,为教育行动获取方法。
3.3“问题为本”培训模式的培训绩效显现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绩效,简言之就是指培训结果与培训预期之间的吻合度。“问题为本”的培训模式,是从学校管理实践问题的假设中来探明问题的内在规律,进而在行动中改进管理实践,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予以检验。因此其目的明确,绩效明显:
1)“问题为本”培训教学促进中小学校长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发展。“问题为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而在于学习者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借助于问题,参训的校长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问题为本”实施中,推动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性与自主权,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2)“问题为本”培训模式促进培训知识内化。“问题为本”的出现,把培训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问题为本”,学习者不一定把所学到的东西一一罗列或用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但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管理中,“问题为本”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大量应用知识,并激活原有的知识理论,同时对解决问题形成的“不确定性”的知识进行有效组织、整合和加工,最终内化为一种能力;
3)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问题的差距。传统的培训中,其培训课程常常是以学科定向的,而这些学科有着自身的逻辑,由概念、命题、原理等相互联系构建而成。这种知识学习有着一定的作用,如系统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建构起严整的理论。但学习者学习这些当然有其重要的,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也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该如何对待。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