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钱立青 王玉平等
除了理论之外,历史教师还应该更新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教战线出现了教法研究的高潮,许多“新”的教法被创造出来。据粗略统计,见诸省级以上主要教学报刊的历史教学方法就多达400种以上[1]。
很多教学方法对我们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但在课程改革的早期阶段,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盲目去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掌握教育学科所积累的各种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为相应的条件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即巴班斯基所说的“要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2]。以实现对自己原有的陈旧教学方法的更新。
2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
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这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教师教什么?在笔者看来,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并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美国乔伊斯等学者认为:“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教他们如何学习。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成功的教师不仅仅只是善于鼓励和说服学生的讲演者,而且能够组织学生深入地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活动结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效率的学习者。”[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和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要求,笔者认为调整历史教师教学观的具体要求是:
1)教学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变“以课本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学会学习;2)教学行为追求过程。新的教学观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追求教学的结果转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因为,历史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历史思维方法的养成也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
3)教学组织形式从封闭转向开放。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在教学空间上变化环境,如改变课桌椅排列形式,把教室布置成某个历史场所等,也可走出教室;在教学组织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历史资料与研究历史问题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灵活多变,完全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安排。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3师生共同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方式,需要师生共同创建积极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在积极课堂环境条件下,才有助于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才有助于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发展。美国里德利(Dale Scott Ridley)、沃尔瑟(Bill Walther)综合有关需要注意的动机研究,编写了在积极课堂环境中的学生和教师可能需要或想实现的愿望,根据师生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他们认为积极的课堂环境具有如下特征:①明确的课堂规章、程序和结构;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③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变化;④积极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尊重,包括教师认可、重视和尊重学生的非学业特点(如个人兴趣、感受、家庭背景、文化等);师生换位思考,即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⑤低度的课堂竞争[4]。
根据以上积极的课堂环境特征分析可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温暖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在这个环境中,历史教师要做的工作是:①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历史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④帮助学生搜集历史学习资料和有关历史学习与研究的最新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服务;⑤作为历史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⑥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4倡导现代历史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现阶段我国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采用的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基本特点的陈旧的历史学习方式,称为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构建和推广新的历史学习方式,称为现代历史学习方式[5]。现代历史学习方式是一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探索性、综合性、合作性、科学性等特征,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先生认为,“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6]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历史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处于中心的地位。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由历史课程标准取代历史教学大纲,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历史知识点,给历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5历史课堂教学技术化
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引进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可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文字材料音像化,复杂历史简单化。美国学者认为“把技术整合于教育之中,学生在情境性的学习任务之中,运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7] 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