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钱立青 王玉平等




  
  向“问题”靠拢,向“实际”贴近,中小学校长培训应进一步突出“问题”意识,进一步贴近学校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为本”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模式,是一种现实性、有效性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价值取向不在于通过培训让中小学校长学习解决问题的具体规范和技术原则,而是着重引导学员反思自己所拥有的观念和信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为本”的培训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行动相结合的综合性拓展式培训。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都涉及到确定问题——理性剖析——合作对话——行动实施等环节过程,同时,“问题为本”的培训模式有助于培养中小学校长的反思批判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养成解决问题的民主、合作的管理品质。由此可以说,“问题为本”培训模式不仅仅是教给中小学校长如何进行学校管理,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掌握一种管理方法论。
  
   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成因分析王玉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广东广州 510275)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教师就业压力的影响,加上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学校环境的原因,造成中学政治教师角色混乱、角色缺乏,认同感、职业怠倦的问题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造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和难度。为此,中学政治教师准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在教育过程中,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行为构成了德育活动的主导因素,它决定着德育功能的发挥和德育活动的运作。对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历史赋予了中学政治老师光荣的使命,是不会也不应该产生角色定位的困惑问题,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运动速度的加快势必与传统的中学政治教师角色要求存在矛盾和冲突。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学政治老师对于他所从事的政治课教学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对于他的职业在中学各科教师中的地位认同产生了危机,由此带来了教学热情的减退、教学科研的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形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恶性循环。
  
  2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成因分析
  1)社会的变化发展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客观原因。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对整个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学教师角色转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要求不断强化,很多中学政治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授课方式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简单化,一味的按照要求照本宣科,自身成了大纲和书本的简单传输工具。造成知识缺乏创新、缺乏创造,只是对知识进行保值而不是增值。另外,很多政治老师也未能看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和单向的灌输知识模式依然比较严重。主体性不断加强的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要求得不到满足,教育效果自然不好。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地位没有得到改变也是造成教学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不少政治老师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墨守成规,从而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出现了模糊意识;
  2)对教书和本学科育人的特殊性没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是角色定位模糊的主观原因。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学科的特殊性,它是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结合体,不少中学政治教师只看到了知识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一面。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不少学校把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当成主学科看待,这些学科的教师在学时和课时以及待遇等方面往往能得到学校的偏爱。中学政治教师容易在主观上不能理解自身价值,不能悦纳自己的身份,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不敢或者羞于承认自己的专业身份,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德育教学活动,甚至有挫折感。造成在自身角色认识上的偏差,并逐渐对这一职业产生厌烦,染上了其他职业也存在的角色怠倦问题;
  3)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现实原因。我国在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和荣誉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界定模糊。在学校管理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配给相关部门和班主任,忽略和削弱了中学政治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学政治教师本应充当“塑造人类灵魂”的角色被“应试工具”角色所代替;
  4)建国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历史原因。建国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扩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化所造成的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社会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某种偏见。不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给中学政治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长期的自卑和对角色的否定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角色定位模糊问题的出现并不见怪。
  以上问题的提出和成因分析对于提高中学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的觉悟和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只是抛砖引玉,教育者们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肩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彭焕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困乏现象审思[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 刘彩丽.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8).
  3方建敏.中小学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者角色的缺位原因分析[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4).
  
   适应新课程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韩飞范世广
  
  (1.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十堰442000;
  2.郧西县第一中学,湖北郧西442000 )
  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笔者在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堂中听课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因自身素质或习惯上的惰性,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因此,有必要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进行探讨,以促进课程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是笔者通过总结实验区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并参考有关文献提出的一些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以供历史教育工作者参考。
  
  1提升历史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师们普遍轻视理论的作用,这是不对的。据调查,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历史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部分历史教师甚至用学校领导没有认同或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用旧观念认识、分析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甚至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抓改革实验工作;虽然有着改革创新的良好愿望,而实际教学中因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在课程改革教学实验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
  

[1] [2]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