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杂语”与“复调”

作者:朱卫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鲁迅的小说中包含着一种十分深刻的作者自反意识。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⑩,在《故事新编》中有许多自嘲性话语,反映出鲁迅这种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精神。他并不以作者为全知全能、绝对正确的语言霸主,也不以某一种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去规范全篇,统一口径,而是时时反顾自身,将自我对象化,把自己小说化,并毫不掩饰自我的这一侧面与另一侧面、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之间的龃龉和矛盾,于是作者本身也被拉下了神坛,他不再冒充正人君子,俨然不可侵犯,而成为“活人”中的一个,多元中的一维,“真人”中的一员,杂语中的一言。比如《奔月》,在对射光了封豕长蛇的后羿终于落入了天天吃乌鸦炸酱面的窘境的描述中,就渗透着鲁迅自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征讨奋战之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徘徊”的孤寂落寞之感,而其中既有“与长虹战”中大胜而还后洋洋得意的自信与自负,也有深感这种胜利其实并无多大价值因而颇觉无聊与无趣心情的流露,还有对被贴在自己脸上的“战士”、“艺术家”标签的厌恶和恼怒,无不洋溢出鲁迅自我的真性情。在《出关》中,“孔老之争”的话外之音里所传达出的是鲁迅对自己在“左联”中“当梯子”、“被鞭打”境遇的愤怒之情和无奈之感,而老子在函谷关上讲学编讲义的一段描述,则包含着鲁迅对自己在厦门广州教书时所经历的苦辣酸甜的自惭自怜和自讽自省,显示出鲁迅对体制化“学术”的长期耿耿于怀。把作者自我引入到小说叙述中去,同时又抛弃了浪漫主义小说的自我中心主义,把自我与小说其他人物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审视、描绘、质询和拷问,这就使鲁迅小说既不同于一般客观主义的写实小说,也不同于自我迷狂的浪漫小说,从而具有了一种相当独特的小说品格。而把当下的自我置于历史的“故事”之中,让自我在历史的隧道中来往穿梭、忽隐忽现、似真似幻,使之彼此对照、交相映衬、互喻互讽,则更是这种小说品格的一个新的拓展。
  
  四、“过渡性”社会的复调表现
  
  “杂语”现象,即时代和社会语言的多层面、多元化、多样性,是文化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二十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规模转型的时期,也是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纷然杂陈、多元竞存的时期,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神拜蛇以至宗教代美育,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此外如既许信仰自由,却又特别尊孔;既自命‘胜朝遗老’,却又在民国拿钱;既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11]而作为这些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的语言,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混杂局面。巴赫金主张:“小说中应该呈现时代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声音,即时代的一切重要的语言;小说应该成为杂语的微观世界。”[12]而《故事新编》正是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文学语言与日常口语乃至外国语以及多重作者语言交相混杂在一起,构成“杂语的微观世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社会语言现象的忠实写照和准确反映。
  杂语的核心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在小说内部的对话。将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引入到小说当中,使得小说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相互交锋、争斗、绞缠、渗透的场所,也使得小说的含义摆脱了单调性而成为丰富复杂的复调。《故事新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不同时代的语言大量引入小说,为小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添加了史的向度,从而深刻地体现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现代性特征。应当指出的是,鲁迅并没有在这种“众声喧哗”、“多音齐鸣”的意识形态盛宴中放弃自己的立场,丧失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在与其他声音的对话中更加彰显出来,使之在对话中不断得到限定、修正和发展,因此使得《故事新编》中的意识形态对话方式显现出多种层次,或是居高临下的嘲讽,或是自下而上的驳诘,或是友朋之间的同情和理解,或是自我的反省和自嘲。而这些都显示出一个拒绝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自我封闭、自我停滞的作者,一个开放的主体的博大胸怀。“过渡性”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未完成性。而《故事新编》正是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性、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语言、包括小说体裁以及作者自身的未完成性体现在小说当中,实现了与未终结的现在也即正在形成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接触。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朱卫兵,文学博士,广东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①②《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75页,第186页。
  ③ 《米哈伊尔•巴赫金》,[美]凯特琳娜•克拉克、麦克尔•霍奎斯特著,语冰译,裴济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第354页。
  ④⑤ 《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73页。
  ⑥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⑦⑨ 《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223页。
  ⑧ 《鲁迅全集》第13卷,第659页。
  ⑩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
  [11] 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
  [12] 《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222页-第223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