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杂语”与“复调”
作者:朱卫兵
四、“过渡性”社会的复调表现
“杂语”现象,即时代和社会语言的多层面、多元化、多样性,是文化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二十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规模转型的时期,也是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纷然杂陈、多元竞存的时期,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神拜蛇以至宗教代美育,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此外如既许信仰自由,却又特别尊孔;既自命‘胜朝遗老’,却又在民国拿钱;既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11]而作为这些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的语言,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混杂局面。巴赫金主张:“小说中应该呈现时代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的声音,即时代的一切重要的语言;小说应该成为杂语的微观世界。”[12]而《故事新编》正是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文学语言与日常口语乃至外国语以及多重作者语言交相混杂在一起,构成“杂语的微观世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社会语言现象的忠实写照和准确反映。
杂语的核心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在小说内部的对话。将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引入到小说当中,使得小说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相互交锋、争斗、绞缠、渗透的场所,也使得小说的含义摆脱了单调性而成为丰富复杂的复调。《故事新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不同时代的语言大量引入小说,为小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添加了史的向度,从而深刻地体现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现代性特征。应当指出的是,鲁迅并没有在这种“众声喧哗”、“多音齐鸣”的意识形态盛宴中放弃自己的立场,丧失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在与其他声音的对话中更加彰显出来,使之在对话中不断得到限定、修正和发展,因此使得《故事新编》中的意识形态对话方式显现出多种层次,或是居高临下的嘲讽,或是自下而上的驳诘,或是友朋之间的同情和理解,或是自我的反省和自嘲。而这些都显示出一个拒绝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自我封闭、自我停滞的作者,一个开放的主体的博大胸怀。“过渡性”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未完成性。而《故事新编》正是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性、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语言、包括小说体裁以及作者自身的未完成性体现在小说当中,实现了与未终结的现在也即正在形成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接触。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朱卫兵,文学博士,广东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①②《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75页,第186页。
③ 《米哈伊尔•巴赫金》,[美]凯特琳娜•克拉克、麦克尔•霍奎斯特著,语冰译,裴济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第354页。
④⑤ 《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73页。
⑥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⑦⑨ 《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223页。
⑧ 《鲁迅全集》第13卷,第659页。
⑩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
[11] 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
[12] 《小说话语》,载《文学与美学问题》,[俄]巴赫金著,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版,第222页-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