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研究综述

作者:张修竹 刘爱书



  3.2.2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社会-情绪研究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个体因其触知觉、视觉空间认知等基本认知能力的损害,在社会交往中处 于明显的弱势。推理、灵活性、问题解决方面存在困难、探索性行为受限以及应对新异刺激 困难往往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变化的情境。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非言语型学 习障碍个体以刻板、笨拙、不解人意的方式应对新异刺激,难以解读周围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信息。在社会技能方面,非言语性学习障碍个体与他人无法保持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会化困 难以及社会交往的失败导致非言语型学习障碍个体更有可能产生自杀企图。非言语型学习障 碍儿童早期经常出现某种类型的无意识行为或品行障碍,或者表现出多动倾向,然而随着年 龄的增长,活动水平趋于正常最终表现为少动[23]。因此,非言语型学习障碍个体 更有可能 体验到所有类型的情绪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严重精神病理症状的危险增大。Poter 和Rourke的研究发现,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更可能出现内化形式的 心理障碍,如抑郁、社会退缩等[24]。Petti(2003)等人使用儿童人格问卷让家 长对儿童 的任性/自我控制、社会能力、内化/躯体化症状和认知发展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显示,非言 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社会技能评价低于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和患有精神病的儿童;非言语型 学习障碍儿童被诊断为内化的心理障碍的比例比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高[20]。我国 学者王庆 雄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在分裂焦虑、强迫型、社交退缩、多动、 攻击性等行为方面较言语型学习障碍和正常儿童多(p<0.05)[7]。
  
  4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干预
  
  由于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成因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能够减轻非言语型学习 障碍的症状,但是研究者们仍在努力探寻一种综合干预模式,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矫 正方案。Rourke(1995)认为,由于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早期语言机能发展良好甚至超过 同龄儿童的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严重的行为问题和社会技能缺陷,使其早期症状不被 注意或忽视。儿童后来表现的言语优势和非言语缺陷往往使家长或他人感到困惑和不理解, 对这些儿童通常给予不适当的期望。此外,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早期所表现出的许多症状 常常得不到准确的诊断。例如,由于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在触知觉和视知觉以及控制冲动 方面存在障碍,常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5];而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所表 现出的刻 板行为被误诊为具有强迫症的特征[26]。虽然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群体对于焦虑和抑 郁的易感 率较之其他群体高,但也不能够武断地认为他们患有焦虑症或者恐惧症。学业方面,非言语 型学习障碍儿童早期表现出了言语输出和机械言语记忆的优势,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 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退居其次,阅读理解能力成为学习的重点,而此时非言语型学习障碍 儿童的缺陷才真正显露出来。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能够正确对待这些缺陷,很可能使非言语型 学习障碍儿童陷入自责、焦虑、抑郁的情绪中去,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对非言语型 学习障碍儿童早期症状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们在发现和了解这些症状的 同时(包括适应缺陷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给予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适当的期望以及细心 指导,或者进行专业的治疗,结合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特殊需要安排教学。
  Telzrow和Bonar(2002)通过对有关临床和教育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矫正性干预、补 偿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三种干预模式。矫正性干预是直接练习缺陷的技能,如让有书写困难 的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进行大量的书写训练,能使他们的书写技能得到显著提高。直接教 学就是矫正性干预的一种有效形式。补偿性干预是运用辅助技术或其他技巧帮助非言语型学 习障碍儿童弥补学业学习中的缺陷。例如,在教学中使用录音机或计算器,或者是延长考试 时间,都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治疗性干预是根据学生存在的缺陷, 通过特定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或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比如问题解决指导和 社会技能训练、认知行为干预等。研究者还指出,在选择干预方法时,要根据个体的年龄、 缺陷的严重程度、现有能力等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27]。
  
  5 小结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症状,虽然现有的研究已经揭示了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 某些特征,并对其成因、诊断及干预效果做过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非言语型学 习障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综合症包含的症状非常广泛,因此在 诊断和筛查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工具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此外,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研 究中,有许多新的领域未被触及。比如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非言语型学习障 碍各个层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等等。另外,非言语型学 习障碍的干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调查和研究报告比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是 :深入探讨非言语型学习障碍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成因;完善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的诊断和筛 查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促进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非言语学习障碍群体的关注 和理解,制定综合的干预计划和社会支持系统,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 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从而帮助非言语型学习障碍个体走出困境,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和 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 Myklebust H R. Disorder of social perception. Advance Neurological S cience: 1998,42(4): 409-418
  2 Rourke B P, Ahmad S A, Collins D W, et al. Child clinical/pediatric neuropsyc hology: some recent advance. Child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2002, 53:309-3391
  3 Foss J M. 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medial interventions. Annalsof Dyslexia, 1991,41:128-140
  4 Harnadek M C S, Rourke B P. Principal identifying features of the syndrome ofnonverb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4,27(3):144-154
  5 Cornoldi C, Venneri A, Marconato F, et al. A rapid screening measure for theidentification of visuospatial learning disability in schools. Journal of Learni ng Disabilities, 2003, 36(4): 299-306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