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上海市智障、脑瘫儿童康复工作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陆 莲 张福娟
上海市各个康复机构主要从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对智障、脑瘫儿童进行训练。在训练的频次上,公办机构对智障儿童一般是每周提供3次,为脑瘫儿童一般为每周提供3-6次不等;私办机构为智障儿童和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的频次比较高,每周5天,每天2—6小时;有的民办机构实行全日制康复训练。
上海市各康复机构采用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有的机构将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的采取单一的个别训练。
3. 5 康复人员情况
幼儿园特教班的教师大多是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幼教工作者,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师范生,他们大多为22至3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上海市幼儿园特教班的老师都会定期地接受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研讨、学历培训等。幼儿园为特教班配备了专职教师、辅助教师和保育员,他们在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康复训练、教育评估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辅读学校的康复人员大部分是特殊学校的老师,他们一般经过康复知识方面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各种讲座,或者到专门的康复机构进行学习。辅读学校的康复人员一般是兼职的,专门的康复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极少。
调查发现,上海市康复机构(包括公办和民办机构)人员的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具有医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背景的约占50%,另50%均为其他专业背景人员,学历层次专科以上的占40%左右,中师中专以下的大约为60%。 从业人员的年龄主要在20—30岁及40—50岁,约占70%康复机构每年都会对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形式主要有培训班、专家讲座、到高校进修相关的课程、去国内外学习等。内容包括康复理论、诊断方法、康复训练技术、仪器操作等。
上海市部分社区为智障、脑瘫儿童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康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为家长进行咨询和辅导,向家长提供育儿、保健方面的培训,为年幼儿童早期干预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对社区康复人员和家长的培训,使其掌握智障、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技能,在社区和家庭开展康复训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参与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海市各个街道的“阳光之家”也为刚刚离开辅读学校18岁以上的智障者提供各种康复训练和服务,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训练,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智障、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市智障、脑瘫儿童康复形式有幼儿园特教班、辅读学校、专门的康复机构以及社区康复站等,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智障、脑瘫儿童,包括学前教育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毕业后十八岁以上大龄智障者的职业康复阶段,使智障、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初步形成了一套纵向的体系,但是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幼儿园特教班孩子的训练还不规范,有些辅读学校对智障儿童的康复工作还不太重视,康复机构接纳的残障儿童很有限,社区对这些孩子的康复工作尤其是早期干预工作仍相当薄弱,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由于残障儿童的康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家长、教师、康复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通力合作,以进一步完善智障、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体系。
4.2 教育和康复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上海市智障、脑瘫儿童的教育机构在对两类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虽然也注意对他们进行一定康复训练,但是远远不够,不少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时有时无,很不规范;而各个康复机构在对两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很少顾及对他们的教育工作。我们认为要使智障、脑瘫儿童的干预训练工作取得成效,就必须将教育、康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4.3 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智障、脑瘫儿童康复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调查发现,上海市安置智障、脑瘫儿童的机构,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康复机构(包括公办和民办机构),均存在康复经费不足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依靠政府的经费投入,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比如争取社会捐款、企业捐赠、国外有关机构的捐助等。社区可以仿效日本、台湾的做法创办福利工厂,让智障人士参加融合性就业、支持性就业或庇护性就业,这样不仅使这些残障人士在实际的劳动中培养能力,同时也获得一定收入,而且也解决了机构资金匮乏的问题。
4.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康复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智障、脑瘫儿童康复质量的关键是康复服务人员水平的提高[8][9]。调查发现,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康复机构,从事智障、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而且他们的学历层次总体比较低,专门的康复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可见,康复人员短缺、素质不高仍是阻碍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康复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智障、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质量的关键,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5 重视康复理论的指导和康复技术的应用
在谈及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时,辅读学校都提到了加强基层教师康复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康复理论和康复技术的培训;也建议在康复器材的选购方面要有导向;另外应对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加大高校专业人才的输送等。因此,如何加强基层从事智障、脑瘫儿童康复工作人员与高校以及专业机构的联系,将先进的康复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康复实践中,这是值得我们今后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3
2 林馨.关于弱智、脑瘫患儿中西医治疗社区康复模式研究的设想.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2):51-53
3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经济日报. http://www.economicdaily.com.cn/no4/newsmore/200612/02/t20061202_152601.shtml,2006-12-02
4 温煦.中国弱智儿童的康复现状与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74-3375
5 2005年上海市教育概览.上海教育.http://www.shmec.gov.cn/web/concept/sheduarticle.php?areaid=80&id=363 ,2006-01-24
6 上海市康复医疗机构.中国特殊教育在线. http://www.cosn.net/htm/resource/organization/healing/2004-12-17-11580.htm,2004-12-17
7 马珍珍,张福娟.上海市辅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4,49(7):42-45
8 陈夏尧.中国内地智力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39-141
9 郑虹.黄建行等.广东省特殊学校培智教育康复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62(8):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