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试论手语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作者:刘润楠 杨 松



  4.表达“爸爸”和“妈妈”的手语词:
  美国手语[16]
  右手五指张开,大拇指抵住额头,其余四指可以微微摇晃。
  右手五指张开,大拇指抵住下巴或同侧脸颊,其余四指可以微微摇晃。
  中国手语[17]
  右手拇指立起,握其余四指,掌心朝里,立起的拇指贴在嘴唇上。
  右手食指立起,握其余四指,掌心朝里,立起的食指贴在嘴唇上。
  5.表示“谁”的手语词:
  美国手语[16]
  右手伸出食指,握其余四指,在嘴前逆时针画一小圆。
  中国手语[17]
  右手食指直立,其余四指缩回并捏合在一起,掌心向外, 左右晃动几下食指。
  先来看前三组,应该说这三组都是高度具体的概念。如果说手语词汇只有理据性,那么这三组的手势在各国手语中的形式应该完全一致或者非常接近。事实如何?虽然两国的手语有相似之处:放于胸前,通过“摇晃”或“轻拍”表现哄婴儿的动作,但其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如,美国手语用“摇晃”表示哄婴儿,中国手语用“轻拍”表示。“桌子”和“椅子”的手势也是如此。中国手语偏向直接用手临摹“桌子”和“椅子”的具体形状,而美国手语用了很多会意的方法,如,“桌子”表示一个人把胳臂放在桌子上,“椅子”象征一个人坐在椅子上。
  虽然两国前三组的手势存在很大差别,但一旦*?这里中国手语的打法以现行的《中国手语》为标准。得知这些手势的意思,我们还是能够在它们的意思和手势之间建立起联系的。可是剩下的几组因为抽象程度比较高,理解就比较困难了。就其共同点而论,我们这里能观察到的第四组的共同点可能只有一点。表示男性的手势总比表示女性的手势具有“更强”的意思。在美国手语中,表示 “爸爸”的手势的位置要高于“妈妈”手势的位置——“爸爸”在“额头”部位,而“妈妈”在下巴和脸颊;中国手语中,“爸爸”是拇指,“妈妈”是食指——从排序来说,拇指排在食指前。其它的呢?恐怕更多的是“爸爸”、“妈妈”在这两种手语中的差异。最后一组更是如此,两国手语中“谁”的打法完全不同。对于一个没学过英语的中国人来说,“谁”的美国手势(通过“小圈”暗指“who”的词形)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他除了可以从中国手语中“谁”的“来回晃动的食指”联想到“不确定”之外(“不确定”是“谁”的义项之一),恐怕再也猜不出中国手语“谁”的打法和“谁”的意思有其它相关之处。
  除了相同的意思可以采取不同的语音形式,科莱博璀(Crabtree)和鲍尔斯(Powers)认为语言的任意性还体现在相近的语音形式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18]。对手语来说,就是相同或相近的手势会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双手握在一起”在美国手语中表示“结婚”和“婚姻”[16],而在中国手语中则是构成“友谊”手势的一个部分[17]
  另一方面, 我们承认和有声语言相比,手语的确是一种高度形象化、理剧性极强的语言。如本文最开始所论述的那样,这一点以往的很多手语研究人员都提到过。本文在文章开始处分析的各种词类的手语词以及手语中斯瓦迪士的一百核心词的理剧性和任意性的统计也都能说明手语的确是一种理剧性比较强的形象性的语言。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手语中,不乏许多意思相近而手势又相像甚至完全相同的手语词。例如,“电话”的手势在中国、日本、美国和世聋的手语中完全相同。都是把一手的拇指、小指伸出,放在耳边作打电话的姿势。而“红”和“雨”的手势全世界也基本相同[19]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手语词汇的理据性和任意性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使手语词汇的形象性强,理据性强,它也同时具有任意性。这一点也是手语具有语言资格的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 11 徐通锵.语言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28
  2 傅逸亭,梅次开等.聋人手语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86
  3 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2
  4 方俊明,何大芳.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2):56
  5 谭京生.手语是聋教育的核心问题.北京聋教育研讨会发言,北京,2004
  6 梅芙生.浅析手语.手语教学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台北,2001
  7 蔡浩中.聋人手势语的语言资格.见:傅逸亭,梅次开主编.聋人手语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126
  8 Klima,Edward S.,Bellugi,Ursula..The Signs of Langua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10
  9 徐望.上海手语常用词象似性实验分析.学士学位论文.上海,2005
  10 14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1-103
  12 游顺钊著.能指的起源——对手语的“克拉底洛”思考.徐志民等译.视觉语言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71
  13 龚群虎.中国手语语法问题浅谈.北京聋教育研讨会发言,北京,2004
  15 18 Crabtree,M.,J.Powers..Arbitrariness in Language.Linguistics of American Sign Language.Washington,D C:Gallaudet University Press,2000.226
  16 Flodin,Mickey.Signing Illustrated.New York: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1994.28,42,24,32
  17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编.中国手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8, 85,16,1016
  19 傅逸亭,梅次开等.聋人手语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88
  
  The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
  
  LIU Runn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YANG S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people have been emphasizing the iconicity of sign language. Since the vocabulary in the sign language is extremely iconic, many people have denied the status of sign language. On the contrary,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that sign language possesses both iconicity and arbitrariness, properties which are also found in phonetic languages such as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onicity and arbitrariness is based on the dimension of strength, and not on a “all-or-none hypothesis”.
  Meanwhile, the arbitrariness of sign language is a strong proof of its status in language.
  Key Words
  iconicity arbitrariness sign language strength all-or-none
  
  (责任编校:叶立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