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阅读:内心的秘密交流
作者:洪治纲
经过以上四个关键词的解析,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小说,就会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写实主义作品,是一部中国江南民间生活的悲喜剧。它有苦难,有耻辱,有感伤,甚至有时还有绝望,但是它却苦中有乐,虽辱犹荣,洋溢着底层生活的自在与自足。而从审美内蕴上看,它显然又超越了一般的写实主义作品,隐含了某些生命存在的悲剧性本质。尤其是许三观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有宿命意味的命运,使他在面对多难的历史和不可预测的人生际遇时,总是能够从容地消解失败所带来的内心盘压。余华自己曾说:“他(许三观)是一个时时想出来与他命运作对的一个人,却总以失败告终,但他却从来不知道他失败,这又是他的优秀之处。”[17]但是,严格地说,许三观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失败,而是面对这种失败,他知道自己无力去战胜,所以他总是通过民间特有的智慧去消解了它们,而不让它们成为自己生活中居高临下的一块块磐石。当他最后无力绕过那些磐石时,便愤愤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是比眉毛长”。这句民间俚语,与其说是命运对许三观一生的嘲解,还不如说是许三观对生命存在的一种阿Q式的自我慰藉,是他对无法逾越的苦难及其本质的生动比喻。
四、结语:无边的悲悯
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写了一个孤独的少年如何体验到了生存的苦难,《活着》写了一个成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忍受生存的苦难,那么,《许三观卖血记》则写出了一个成人如何来消解生存的苦难。从体验苦难到忍受苦难,这已是人生的一次跨越,也体现了余华对苦难更深一层的理解。而从忍受苦难再到消解苦难,则无疑是人生的更大一次跨越,也折射了余华对苦难与生命存在思考的双向深入。事实上,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作为一种苦难的救赎方式,不仅从躯体上考验着许三观的强悍,而且还从伦理上考验着许三观的意志。这种伦理考验具有双重的精神压力:一是小城里的人视卖血如卖命,宁可卖身不可卖血;二是一乐并非自己亲生的儿子,这是小城人所周知的事实,但自己还是不得不多次为一乐卖血。所以,许三观在以卖血的方式来消解生活苦难的同时,还通过它来对抗世俗伦理的压力,承受道德伦理的胁迫和凌迟,并最终在精神上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通过上述这种延续性的阅读交流,我们不难看到,这三部长篇小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余华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体恤,对日常生存中许多温暖人性的重新发现,他对生命中善与真的敬畏。如果我们从作者的精神追求上进一步思考,可以确认,余华已自觉地意识到了作家作为一个精神劳作者的核心价值,即必须拥有一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正是这种悲悯情怀的确立,使余华成功地摆脱了以往那种对人性恶的求证和迷恋,开始真正地回到现实的底层,回到生命存在的内部,并用他的无边的悲悯之力,为那些善良而普通的生命寻找着苦难的救赎方式。
余华自己也说:“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变得平易近人,正在逐渐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事实和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表达内分泌。”[18]“同情和怜悯之心”以及“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这是很多伟大的作家都一贯强调的写作伦理。如果我们通过他们的优秀文本,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终于深切地体会到这种伦理对于每一个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那么,我想,我们的阅读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令人快慰的。至少,它意味着我们从这种秘密的精神交流中,终于同那些伟岸的人格进行了一次全身心的拥抱。
注释:
[1]布罗茨基等著:《见证与愉悦》,第1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4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149-150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14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1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24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7]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19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8]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20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9]夏中义:《学人本色》,第181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10]张闳:《血的精神分析》,《上海文学》1998年第12期。
[1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92页,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1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42-243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1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13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14]转引自张闳:《血的精神分析》,《上海文学》1998年第12期。
[1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136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16]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17]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219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18]余华:《说话》,第114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