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

作者:王齐洲




  如果按照孔子的文学观念,那些诉诸人们思想情感的,影响人们人格成长的文献和制度都是文学,那么文学的范围可能更加广泛,形式可能更加多样,我们对当下文学发展现状的判断就更需要重新审视。当然,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一种泛文学观念,与现代学术分科思想不合。然而,现代学科的划分以及分科教育人为地使知、情、意处于紧张状态,割裂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些高校开设国学实验班以及建立国学研究院,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尝试打破学科壁垒,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循着这一思路,吸收孔子文学观念中的一些积极思想,显然是有利于文学的教学,也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
  现在弄文学的,无论是学文学还是教文学,大多只把文学当作生活的手段而不同时当作生活的目的,多在做“为人”之学而不做“为己”之学,这也是当下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只因为他有人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要求他有人的精神、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思想、人的胸怀、人的智慧,等等。《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在孔子看来,文学是可以整合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把文学当作手段,同时也当作目的。把文学当作手段,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文学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职业,或者成为某种社会活动的工具,或者为某些个人的利益服务,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文学仅仅只是手段,在当下这个高度物质化和工具化的社会里,它就不可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难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于解决温饱的确没有什么作用。把文学当作目的就不同了,弄文学不是为了获得外在于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内在要求: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物质需求固然是人的现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而精神需求同样是人的现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缺少物质会让人的生活变得艰难,缺少精神会让人的生活成为痛苦。而“为己”的文学所应该想的和做的是:如何安定自己的精神,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如何磨练自己的意志,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如何宽广自己的胸怀,如何开拓自己的智慧,如此等等,让自己内心充实而光辉,稳定而活泼,宽容而强大,“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真正能够“诗意地栖息在世界上”(海德格尔语)。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社会之福。文学如果真能达到如此目的,谁又能够不需要文学呢,社会又怎么能够将其边缘化呢?试想,如果社会的每一成员都有丰富而完善的内心世界,都有充分而美好的情感生活,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不就是顺理成章的吗?当然,这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可能含有理想色彩,然而,在一个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国度里,在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中,难道不应该提倡一点生活理想来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这样看来,孔子的文学观念确实有值得我们吸取的精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确实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珍惜!
  
  注释:
  [1]参见拙作《论孔子的文学观念——兼释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载《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游夏文学发微》,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参见拙作《中国文学观念的符号学探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3]参见拙作《文学的人化:孟子文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载《孔孟月刊》(台湾)第39卷第10期,2001年。
  [4]参见拙作《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