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扎根传统 立定精神

作者:王明明 王民德




  其次,画好花鸟画应该具有非常强的造型能力,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前花鸟画的很多问题出在造型能力上。我说的这个“造型能力”,是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不是说速写画得好,有素描功底,就有造型能力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是综合的,包括笔墨上的造型能力,素描、速写的造型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等等。我们研究历代的大师,每一位的造型能力都很强。像虚谷、任伯年,正因为他们有极强的造型能力,才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另外,造型能力决定了一个画家是否能在花鸟画上有所突破。当一个画家具备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之后,再去研究古人,临摹古人,就不会掉到传统里面。比如说潘天寿,他与古代画家的造型是脱开的,他的画的结构完全突破了前人的程式,这与他具备高超的造型能力有关。齐白石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讲造型的,他找到了中国画最独特的造型规律,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草虫画达到了极致,极其逼真,但一点不刻板,非常生动鲜活,为什么?因为他很好地把握了“似与不似”的“度”,他对草虫的结构、姿态观察得非常仔细,处理得非常精到,但在草虫的翅脉和触须的笔墨处理上非常写意,既不失法度,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的人物画非常概括、简练,这也仰仗他极高的造型能力。北京画院保存着他大量的人物画手稿,我们从这些手稿上可以看出他在造型上也下过非常大的功夫,每一笔甚至每根线条的角度、粗细、长短都经过反复的推敲。有些人说,我画西洋画多少年了,画中国画还画不好吗?其实中国画的造型和西洋画的造型是两种造型观念,不仅是材料的不同,观察方法、造型理念都不相同。现在很多人物画家是在宣纸上画素描,尽管他用的是中国画材料,但已经失去了中国画的精神。
  王民德:你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与我们当前的学院教育有关吗?
  王明明:肯定是有关系的。对一个画家来说,第一口奶非常重要。在一个人对绘画艺术还没有认识的时候,你教给他一种观念,他很快会形成一种习惯思维,要改变一种习惯太难了。现在的孩子从一开始学画就是西方的教学模式,到上大学之前,毛笔都没有拿过,他所有的基础,包括对绘画的认识、审美标准、观察方法都是西方的,基础都偏了,怎么去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再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中国画传统始终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很多人还没有认识传统,先成了一个批判者,一个批评者。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是继承,批判传统不关艺术家的事。艺术不是政治,批判是批评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一个艺术家以毕生的精力去看几千年美术史上的好东西也看不过来,哪有精力和时间去批判呢?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研究艺术的规律,吸收古人最好的营养。如果抱定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传统,艺术家就变得单纯了。
  王民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像宗教,一个人要想进入宗教,首先要有一种虔敬心,不要当批评家,如果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宗教,可以成为一个宗教研究的学者,但永远进入不了宗教的核心。
  王明明:对待艺术就是要虔诚。如何才能虔诚?首先要对古人敬畏。至于敬什么,畏什么,那是一个人的喜好和选择问题。
  王民德: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花鸟画已经发展到极致了,很难超越前人的高度,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王明明:艺术家不要老想着去超越别人,画画不是体育比赛,面对前辈艺术家,我们需要的是借鉴、提高,而不是超越。我相信所有的历代大师,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目标放在超越谁上。我觉得面对美术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一代一代的艺术大师,我们应该虔诚地崇拜,只有虔诚地崇拜,才能吸收到他们的艺术精华。齐白石曾说,甘做青藤门下走狗,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治学态度。现在的画家对艺术没有敬畏了,动不动就要超越这个,超越那个,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看懂了传统,就不敢说“超越古人”这样的话了。那些历代大师的境界、修养只会成为我们的镜子,时时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有些画家认为,接受传统以后会掉到传统的圈子里头,出不来,我们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那些历代的艺术大师,他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会走进传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跳出来,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又会陷进去呢?真正的高手是在传统里能进能出,进去的时候一下能抓住精髓,出来的时候有跳出来的本事。还是我刚才谈到的观点,不要和古人去比技法,更不能认为在技法上玩出了点新鲜花样,就觉得自己超越古人了,中国画最重要的是表现画家个人的精神境界,而画家个人的精神境界又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如果一个画家能够在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同时他的艺术又是在中国画大的传承脉络中,向上追溯可以和传统的文脉续接上,向下可以传承,那么这个画家一定是可以站得住的。
  
  风格是一个时代筛选出来的
  
  王民德:你怎么看风格问题?
  王明明:实际上不是每个画家都有风格,风格的界定应该是很严格的。真正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性格、天赋、生活阅历、艺术传承、个性追求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一个艺术家不断进入传统,探寻艺术的规律,然后逐渐觉悟,最终形成的个人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既有画家的个性因素,同时又有一种普遍的、别人可以借鉴的意义,只有从中能够研究出规律性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艺术风格”。严格来说,风格是一个时代筛选出来的,是大家认定的。比如说齐白石,他的独特风格影响了很多人,因为它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传承关系,我们可以从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中吸取很多经验,他就好像是一个挖不完的宝藏,越深入去认识,越感到博大精深。现在很多画家都在追求独特的风格,包括我们的一些评论家在评价某个画家时,动不动就说这个画家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实很多所谓的“艺术风格”,不过是一种习气,习气和风格是两码事。另外一点,艺术风格不等同于技法,技法只是枝节,是表象,通过技法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人生感悟才是艺术风格的核心所在。现在很多画家太关注技法了,一旦在技法上搞出点花样就有风格了,这是很肤浅的。我六岁的时候,李苦禅先生给我画了几张课徒稿,上面有一个落款,很有意思:“我速写给明明看,为的是增他胆量及魄力,但不以画法限其本能。”这些大师教我画画的时候,他不是以技法教我。所以,我们应该去研究风格形成的规律,不要把精力放在技法上。
  王民德:你认为决定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王明明:首先要进入传统的源流。绘画艺术不是发明创造,不是玩新鲜花样,观念艺术、现代艺术可以不讲传承,但是如果你画的是中国画,必须要有传承。有传承才有普遍意义,有传承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去突破,才能明辨这种突破是否有意义。当一个画家把握了中国画传统的精髓以后,就不会走弯路。比如说徐悲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尽管他的寿命很短,达到高峰的时间很短,但他的艺术风格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他回国以后画了那么多画,当时很多传统的画家说徐悲鸿没有笔墨,实际上几十年以后我们再去看徐悲鸿,他的画是纯粹的、地道的中国画。徐悲鸿为什么没走弯路?包括他后来一直倡导革新中国画,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画的创作上一直没有偏离大的传统脉络?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在接受西方的绘画理论之前,他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他出国前曾经深受康有为的影响,在绘画上对任伯年很崇拜,他又是那种天分极高的画家,虽然很年轻,已经从康有为、任伯年那里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艺术的精髓,不管他后来在观念上如何推崇西方的写实主义,其实从他个人的绘画来讲,根已经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我们看他画一只公鸡、一匹马、一头雄狮,每一笔都非常讲究,都非常有法度,虽然也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但精神是中国的。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