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扎根传统 立定精神
作者:王明明 王民德
王明明: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研究艺术家的成长规律,比总结前人的笔墨、研究具体的某种技法更重要,对后人也更有启示。现在我们往往只谈大艺术家在技法上如何突破了前人;谈他们的艺术风格如何,却忽略了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风格的,忽略了这些大艺术家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思考。深入去研究这些大艺术家就会发现,他们都具备很多共性,最突出的一点,那就是站在中国大文化角度上去看待绘画艺术。有了这样一个高的起点,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追溯中国画的源流,去研究中国画大的艺术规律。这样一来,他们的传承是有根基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向哪个方向、哪个点去突破。我们看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林风眠这些大师,哪一个不是站在中国大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绘画问题?如果放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去研究这些大师的艺术,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技法上的创新,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很清晰的传承脉络,这就是共性,就是艺术规律。
另外一个共性,就是注重对生活的感悟。一个画家形成某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者创造某种技法,一定是建立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体验上。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画家是齐白石,他早年研究徐渭、石涛、八大等前人,在诗、书、画、印等各方面打下深厚的、全面的根基,掌握了严谨的笔墨法度,到了晚年,他就是画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他曾经说“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他有一方印:“我自作我家画”,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齐白石晚年能别出心裁,自创一格,在于他把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融进去了。这种感悟和前人,和同时代的其他画家都是不同的,他要表现自己这种独特的感悟和情感,因袭前人的技法和笔墨图式是不够的,所以他就要去创造一种表现形式和技法,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达到了“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的境界。
王民德:接受一种观念或者一种艺术主张是容易的,难的是长期在艺术创作中实践这种艺术主张,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各种潮流、观念泛滥,艺术家的定力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定力,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
王明明:确实是这样。“回归传统”不是口号,不是运动,靠运动是复兴不了传统的,“回归传统”必须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上。如果一个时代的画家都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创作和传统的文脉接上,而不是停留在观念的论证上,那么过去十年二十年以后,我相信“回归传统”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实质的论证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争论观念的人多,深入研究传统的人少。艺术家最终要靠作品来说话,观念再好,没有画出好的画,也是站不住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传统,一定要研究那些成功的艺术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找出其中的规律。一旦找到了规律,不能摇摆不定,不能受时尚潮流的影响。
王民德:我注意到你从80年代初就基本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始终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包括在“85新潮”中,你也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那么你认为画家如何在各种潮流中立定精神呢?
王明明:很简单,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大艺术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途径,那就是我刚才谈到的两点:一是从大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画的创作规律。你把握了规律,就不会迷惑;二是要始终坚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这样你就会有别于前人和同时代的画家。如果画画有什么捷径的话,这就是捷径。
王民德:今天的艺术家似乎正在对他人的经验变得漠不关心,都太关心自我了,对那些已经被历史定论的艺术家正在失去敬畏,没有耐心去进行文化、人格上的必要修养,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技术问题上了。
王明明:其实近百年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画的技法,我觉得要比古人多得多。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辅助绘画的手段,再加上西方各种现代观念的影响,今天的画家在技法上应该说超越了前人,但却丢掉了中国画最根本的灵魂和精神。我们看全国画展,看各种各样的画册,就会发现很多画家在技法的运用上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就是没有古人的画耐看。其实我们看历朝历代的大艺术家的作品,打动你的不是技法,而是技法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尤其对老百姓来说,画家的技法是无足轻重的,你说这幅画是怎么作出来的,在技法上如何突破了前人,老百姓根本不管这一套。技术问题是艺术家自己来解决的,观众看的是画面能不能打动心灵,能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一个艺术家必须跳出技法层面,不要去炫耀技法多么高明,而是要运用各种技法表现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境界是高的,即使是用非常平实的笔墨表现出来,也能够打动人。我觉得一个人是用技法画画,还是通过技法表现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对生活的感悟,这是衡量一个画匠和艺术家的分界线。那些作假画的人,技法也很高明,但他们永远成不了艺术家。画家自身的境界高了,有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表现的冲动,接下来才是技法问题,才是如何把自己的境界转化为一种画面效果的问题。现在有些画家正好反了,为技法而技法,用一种技法去表现不同的感受,这样一来,路越走越窄,不断地重复自己。看一幅画可能觉得不错,但几幅画摆在一起就没有东西了。
王民德:有没有境界,这是中国画最核心的标准。境界在中国画里面表现为一种诗意的精神,或者说是诗意的境界。这一点,我相信很多画家都意识到了,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画面上体现这种境界。
王明明:这个问题确实不是观念能解决的,这需要手头的功夫,需要很强的绘画能力,包括驾驭笔墨的能力、造型能力,同时还需要天分。有些画家天分很高,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后来只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像傅抱石、徐悲鸿都是这样的画家。还有一些大器晚成的画家,像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早期的画可能没有和古人拉开距离,但经过长期的积淀、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天才毕竟是少数,何况这些天才的画家,在他们的背后无不经过超出常人的勤奋修炼。所以我说中国画是慢慢养出来的,人格、精神需要长期的修养,技法、笔墨语言也需要长期的提炼、感悟,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王明明:北京画院院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民德:北京画院聘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