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根据《国家实施计划》,到2015年,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领域共需投入340亿元人民币。
  《国家实施计划》规定首批消除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毒性,能够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危害,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并诱发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为解决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2001年5月22日国际社会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公约。
  (据7月4日《人民日报》)
  
  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33%
  
  7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发布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根据这一公报,去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比2005年下降1.33%。全国除北京外,均未完成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目标任务。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9.61%。单位GDP能耗1.20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33%。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5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98%。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347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41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分别上升0.14%和0.13%。在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同时,去年我国电力消费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5.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14.5%。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上升,由2005年的38.1%提高到2006年的39.5%,是近3年提高幅度最大的,使单位GDP电耗比去年上升2.75%。
  去年,北京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了5.25%。除北京以外,全国其它地区都没有完成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有29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的有17个地区,下降2%—3%的有6个地区,下降1%—2%的有6个地区。在降耗排行上处于后三位的为青海、宁夏和新疆,分别比上年上升1.51%和下降1.01%、1.06%。
  (据7月13日《人民日报》)
  
  2006年GDP增速修订为11.1%
  
  7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6年GDP初步核实数据,修订后的2006年GDP现价总量为21087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4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比初步核算数10.7%提高0.4个百分点。
  在修订后的2006年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3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7亿元,增长速度为5.0%,与初步核算数相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316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158亿元,增长速度为13.0%,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97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269亿元,增长速度为10.8%,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5个百分点。
  (据7月12日《人民日报》)
  
  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布
  
  人民日报北京6月25日讯,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两个重点是: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调整后,步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技术与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企业信息化基础和普及应用水平不能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需要,虚拟货币、电子合同等电子商务新要素不断涌现,给经济安全和市场监管带来了挑战,等等。
  《规划》从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完善支撑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目标。在电子商务发展社会环境的基础建设方面,《规划》提出了4个基础支撑:一是着力完善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协调发展;二是鼓励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电子商务秩序;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在工程安排上,从发挥政府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作用,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以及改善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和信用服务等支撑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强调了“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或政府引导性投资电子商务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政府采购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工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程、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和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等6个重点引导工程。
  (据6月26日《人民日报》)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显示
  中国农产品总体安全
  
  7月25日,农业部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几位官员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显示,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总经济师、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玉香介绍,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总体水平高。农业部今年4月进行的例行监测表明,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超过94%;36个城市生猪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8.9%;22个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达到99.4%,水产品产地孔雀石绿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
  二是发展态势稳。蔬菜合格率稳步上升,畜产品、水产品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已经连续3年多保持在97%以上,并保持了高水平上的稳步提升。
  三是基地质量好。近期,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茶叶合格率分别为99.2%、98.7%、98.1%,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9.8、7.7和5.4个百分点。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也连续4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出口产品优。据国家质检总局监测,今年上半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1%,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合格率是99.8%。
  《概况》显示,在中国的出口农产品中,90%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品牌农产品。近5年来,中国绿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并已得到40多个贸易国的认可。
  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得益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工作局面的形成。据介绍,截至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经过认证面积有5亿亩左右;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8600个;5315家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4339个;获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产品2647个。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特意提到了最近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06年度进口食品检测结果:中国食品的抽检率最高,合格率也高,达到99.42%,不仅高于平均合格率,而且高于美国和欧洲食品的合格率。
  (据7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被查出问题资金468.8亿元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