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跃动北部湾

作者:陈述彭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等各种资源将快速增长,由此将带动泛北部湾地区石化、钢铁、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再加上中国与泛北部湾东盟国家原有的渔业合作基础及相互间的海洋产业、农业等方面的产业合作。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发展沿海工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城镇群为依托,以开放创新为动力,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全区的振兴和腾飞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3个沿海港口正朝着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抓好大能力专用泊位、集装箱泊位以及深水航道建设,不断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系统,力争到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其中,防城港重点建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相应15万吨级航道;钦州港重点建设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和10万吨级航道,吞吐能力达到4000多万吨;北海不断完善工业和商贸工业以及商贸旅游综合港功能,吞吐能力达到2500万吨。
  北部湾港距中国香港约500海里,距越南海防、胡志明市分别约150海里、800海里,海湾条件非常好。近两年来,广西沿海港口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6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逼近5000万吨。但与东部地区海港数亿吨的规模相比,差距还很大。
  临海工业大提速,同样在北海和防城港市得到体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升和壮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要从2005年的25.3∶36.3∶38.4调整为14∶45∶40,优于全区平均水平。”防城港市委书记朱军指出,随着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和各大项目的开工投产,防城港“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进入良性互动的轨道,形成了一个以粮油、钢铁、电力、化工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临海工业群。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使西南出海大通道再上新水平。在已建成的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南宁通往沿海3个港口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建设玉林—北海铁山港、崇左—钦州、六景—钦州港台3条通往沿海的高速公路。防城港、钦州港、北海铁山港纷纷扩建。随着防城港铁矿石、煤炭中转码头的建成,来自海外的锰矿、铁矿、氧化铝和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东盟及世界各地。去年年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690万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6个,吞吐量达到4950万吨。
  位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沿海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市定位是发展港口、石化、钢铁、造纸、煤电等大项目。“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钦州增加68%、防城港市增加206%;化学需氧量防城港市增加31.55%……这就可以看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在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相当大,当地保护环境的决心也相当大。有关领导介绍说:“广西引进的钢铁、核电项目都是环保项目,钢铁厂水循环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核电站的技术会比大亚湾核电站技术还先进一代。凡是影响空气、海水的项目,广西都不接;影响红树林中树木生长的事情,广西都不能干。”造纸企业排污量几乎等于零,项目才能得到准许。
  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南宁市提出主动承接沿海大工业的辐射,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城市建设实施向南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与北钦防城市群的对接,努力把正在开发建设的五象新区打造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总部基地。防城港则提出“向北靠拢”,与南宁互为依靠、互相融入。北海努力打造最适宜人居城市,以优美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对人才的磁聚效应,让城市成为企业“研发中心”,成为北部湾最大的教育园区。崇左、玉林积极建设交通、物流,服务经济区出海、出边的发展需要。
  
  土地资源与农林产业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面积的17.9%;海域总面积12.93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1230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25%;生产总值1205.3亿元,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29.6%。
  考虑经济区交通、物流及出边、出海的发展需要,2006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还决定把邻近的玉林和崇左两个市的交通、物流也纳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了“4+2”的格局,经济区的面积也由此扩大到7.2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面积的30.7%;2005年末总人口205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42%;生产总值1712.7亿元,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42%。
  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可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97种,占全国的45.8%,其中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铝、锰等12种。水能开发蕴藏量170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其中红水河是全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基地之一,总装机容量可达1300多万千瓦。甘蔗和机制糖、蚕茧、木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是世界十大产糖区之一,是全国亚热带水果和速生丰产林基地,有中草药4623种,排全国第二位。拥有1595公里海岸线,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3个沿海港口具有兴建年吞吐能力2亿吨以上货物的码头资源。同时,还拥有桂林山水、北海银滩等一批著名的旅游基地。
  北部湾(广西)境内“4+2”经济区面积占全区的30.7%,人口占全区的42%,经济总量也占全区的42%。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地下仅探明的矿产资源97种,占全国的45.8%,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12种。还是全国南亚热带水果和速生林基地,甘蔗、制糖、蚕茧、木薯产量全国第一,有4623种中草药位居全国第二,同时享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沿海、沿边及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面对的是5.5亿人口、7000多亿美元GDP的东盟和4.6亿人口、8000多亿美元GDP的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两个大市场。
  广西的许多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在全国都位居前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整合资源优势,使其发展壮大成为经济优势,其中加工业是很重要的一环。为此,广西北部湾“4+2”区域的规划,都把农产品加工作为这六市的重要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来布局。在对原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整合,企业分布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规模逐步由小变大的基础上,引进大型龙头加工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使产业特色日益凸显、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显露。防城港大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投产两年就创造了年产值30亿元的奇迹,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而以世同通食品、元一农业等14家现代企业形成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2006年渔业出口额达到1172万美元,拉长了渔业的产业链;钦州由大洋、华港、吉粮撒、新德天四大加工工厂构成粮油加工产业,形成76亿元的产值规模,仅税收就达5亿元,使粮油加工业成为钦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北海,依托国家级出口加工园区优势,以洪恩、味菜鲜、钦国、北联、古渔坊、正五、天鲜等龙头加工企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大型水产加工出口基地。广西最大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鹅肥肝基地、柑橙基地,年水产总量占自治区50%,2006年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广西北部湾以国际大市场为导向,引进大型加工业,培育起了多个农业新兴优势产业集群。目前,不仅糖料蔗、水果、蔬菜、粮食4个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桑蚕等多个农业优势产业都迅速扩大规模,产量、产值在全国位列前茅。广西糖业更是全国的老大,占据了全国60%以上的份额,多条生态农业生产链形成,循环利用。如:甘蔗→蔗渣→蔗渣商品浆的良性循环生态产业链;甘蔗→废糖蜜→酒精→废水直接还田或进一步生产饲料蛋白→有机肥的闭路循环生态产业链;甘蔗→蔗髓→煤灰渣→制砖、制水泥的废物循环再使用产业链等等。另外,甘蔗加工产生的滤泥可以直接回田或生产有机复合肥,再循环回到大田,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经过处理也可以回收回用,节约水资源和能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水排放,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具有对外进出口经营权,年产食糖占全国的5%,实现了100%利用,如今,综合利用的产品与主产品齐头并进,产值已占公司总产值的50%,成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