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跃动北部湾

作者:陈述彭




  北部湾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以上,4-10月平均气温高于22℃,一月最低超过14℃。年降水量也相当充沛,总量在1500毫米以上。但是受热带西风的影响,冬春少雨,而且沿海海相沉积台地透水性强,蒸发、蒸腾强烈,土地墒情很差,与雷州半岛、南岛西部、越南中部一样,与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相近似。1954年,我考察北部湾时,拉车的牛蹄还要套上草鞋,避免灼伤。嗣后在南流江流域修建了几个大水库,人工灌溉渠系延伸到海滨,局部开垦为稻田,种植小叶桉,绿被面貌才有了很大改变。
  6万、10万大山迤北,雨量、气温稍低,加上冬季寒潮,有时从湖南长驱直入,对热带作物造成严重寒害。一度北移的橡胶林,终于宣告失败。南宁、玉林附近地区,热带香料、水果和甘蔗都能成熟,属于南亚热带气候。由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屏障,台风入侵北部湾的频率也比粤、闽沿海少得多。
  
  热带海洋原生态保护
  
  北部湾是我国当今唯一比较清洁的海域,受污染较少。保留着许多热带海洋独特的原生态生物资源,这些生物的存在,也标志着海洋环境比较清洁,污染较少。
  
  珊瑚和珊瑚礁
  在涠洲岛西部海岸,开辟了观赏珊瑚的旅游区。乘坐在10多人的平底汽艇上,透过船底的玻璃窗口,可以观赏水下2-5米浅海的珊瑚,有鲜活的珊瑚群,扇形的、鹿角形的、球形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汽艇驶离海滩约3-4公里,都是珊瑚的世界,可惜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珊瑚被大量破坏,近海几乎都是珊瑚残骸和碎屑。涠洲岛上,甚至将其大量用来铺路和建筑,很不珍惜。
  涠洲岛周围的浅滩,水深2-10米的海域,目前海水仍然清澈见底。有大量珊瑚存活着,多达20多个品种。
  
  红树林湿地
  我国现存40%以上的红树林海滩,集中在北部湾沿岸的河口。
  著名的山口镇红树林保护区,是国内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成员。面积约6000余亩,品种多达40余种,以海榄为主。
  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湿地森林,具有很强的防潮、消浪能力。林下是鱼虾螃蟹的自由天地,林上是白鹭和候鸟的栖息场所,它的生物量贡献超过耕地的6倍。红树林气根发育,胎生繁殖,幼株落地生根,飘浮传播。适于在海水与淡水的交错河口淤泥质海滩生长,受到污染就迅速灭绝。它的分布北限可达台湾海峡,但只有厦门、深圳、石埔(香港新界)、湛江、海南局部尚有遗留。像北部湾这样大片保存生机蓬勃的红树林,已经是难能可贵。
  山口镇红树林保护区建有博物馆,修建了浮桥、观景台和游艇,开放旅游观光,亟须利用高光谱卫星监测,全面监管它的生态变化。
  
  养蚝与采珠
  海水养殖在北部湾相当发达,在钦州湾这样风平浪静的海面,到处都可以看到浮在海面的木筏,宽数公尺、长达百米。木筏用浮桶支撑,水下悬挂着水泥椿,椿上放养蚝的幼苗,大约2-3年即可收获。大蚝生活在清洁的海水之中,但又要有丰富的有机营养物,对海洋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珍珠贝原来是野生采集的。由于供不应求,已大量来自人工养殖。把珍珠贝放在网笼里,适时植入珠核,久经分泌黏液,积累成珠。两三年即可采撷,粒径、光泽大都稍逊天然珍珠,但产量增加较快。
  
  海豚和儒艮活动区
  海豚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北部湾被认为是中华白海豚三大栖息地之一。在钦州三娘湾近海,大约有30多头经常涌现。追逐游船,翻腾跳跃,飞出海面,翩翩起舞,成为旅游观光亮点。海豚的食物链是鱼虾,但又要求海水清澈,没有污染。2006年,中美合作小组曾在长江查找江豚,宣告失败;海豚在厦门也为数不多,钦州湾的海豚群落,弥足珍贵。
  儒艮别称海牛,俗称美人鱼。仅存在于北部湾,是亚太地区分布最北的海域。鼻孔肥大,髭须粗长,每2-3分钟露出水面呼吸,以海草为食。在北海附近海域有时出现,但遭多次围捕剿杀,近年已不多见。
  保护这些海洋生物,不仅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们的反映使海洋环境的原生态得到保护。为祖国海域留下最后一泓清水,这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海上丝路与合浦古城
  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初期,在合浦就设立了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管辖着现在广西的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贵港市,还有海南全省以及广东和越南的一部分。
  在汉代,合浦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庞大的船队从合浦出发,通过北部湾,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远达南亚、西亚再通往非洲、欧洲,开启了同各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睦邻友好往来之门。
   100多年前,北海就已经是对外通商口岸,1876年,清政府与英政府在烟台签订了《烟台条约》,中国增开了北海、宜昌、芜湖、温州等4处通商口岸。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1919年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要把钦州港建设成为南方第二大港。
  而改革开放初期,北海(含防城港)就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广西建设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
  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后又凿通“桂门关”,沟通北流江与南流江。从而得以使中原地区的丝绸,从长江、湘江,进入漓江,再经北流江、南流江水路到达合浦。
  当时,国内还没有琉璃、玛瑙、琥珀等舶来品,雕成狮子、蜻蜓,制成篮子、扇子,这些原产于印度及非洲的商品,早在汉代就开始交易了。1970年在合浦东南郊的墓葬中,出土了铜凤灯等240多件文物。汉书《地理志》就提到了合浦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2003年,合浦大浪古城遗址被发现。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遗址室正方形,城墙及护城河清晰可见。西面临海,发现有固定船只的木椿。当时合浦港依托宽阔的河流,水道深邃,又四季通航,终年不冻。离海湾只有1公里,如南流江运转货流的良港。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有三级台阶的弧形平台和8米长的古码头,印证了合浦是海上丝路的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广东有三市:广州花市、肇庆砚市、合浦珠市为三者之一。
  合浦珍珠城位于大营盘镇的白龙村,距白龙湾有五六百米。原先的珍珠城是在海港对面的古城村。现在的珍珠古城,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兴建的,原城呈长方形,南北约320米,东西宽233米,城基宽6米。火铸为表墙,中间是珍珠贝壳与红土夯实的。抗战时期,大部分城门、城墙被拆毁。1958年已荡然无存。
  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变几千年来的自然采珠为人工饲养。1958年,合浦营盘镇人工养殖成功。20世纪80年代起,南珠养殖加工逐渐形成规模,2003年从业人员已超过5万人,先后培养出惟妙惟肖的象形珍珠和五彩缤纷的海水彩色珍珠。
  合浦县、铁山港区、银海区、海城区15个沿海小区,约有5200公顷海域,被列入合浦南珠原产地域范围。
  苏东坡流放海南,遇赦返回时路经廉州,品尝龙眼,胜似荔枝,为廉州海角楼题了“万里瞻天”4个大字。
  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曾不畏浪大波险,一叶渔舟,上过涠洲。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