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预设与否定  

作者:赵 宏




  提 要 一般都认为判断(或陈述)中的语用预设是可以取消的,而语义预设是不可被否定掉的,不可取消的。在语用范围里谈预设,必须结合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中,语义预设也可被取消。负判断可取消原判断的预设;含有多个预设的肯定判断,在变为否定判断后不可取消其中的某个预设;无定性指称成分用于否定判断里,原肯定判断中的预设可能被取消;用于负判断,原肢判断的预设被否定的可能性增强,范围扩大;在虚拟语境中,负判断里虚概念预设的有无难以确定;在现实语境中,负判断里的虚概念一般没有预设,被否定掉了。
  
  关键词 语用 语境 预设 否定 预设取消
  
  引言
  
  预设,又叫“前提”或“先设”,原是哲学、逻辑学研究的问题,现在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前提’(presupposition)也是一种语用推论,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何自然,1988)推理、逻辑必然涉及肯定与否定,但目前一般语用学论著对有关预设否定的论述是不准确的。如: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2000):“但语言学家总括出一个简便的方法,即‘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可以把蕴涵和预设简便、清楚地区分开来:把句子否定之后,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涵;把句子否定之后,仍然真的推断是该句子的预设。”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1988):“对语句加以否定或提出疑问都不会否定‘前提’,换句话说,如果语句是假,或怀疑语句的真假,反而更说明‘前提’是真。”
  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2003):“预设(presupposition)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语用前提,是满足句子所做的断言为真或为假的照应条件,所以预设可以说是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基础,可以表述为:如果从命题P和命题‘非P’都可以推导出Q,那么Q就是P的预设。也可以记为下列命题关系:如果P为真Q也真,P为假Q仍为真,那么Q为P的预设。”
  以上论述,都只是说的简单情况,如果从否定判断与负判断的区别上,从有定指称与无定指称的区别上,从实概念与虚概念的区别上看,从一个句子可有几个预设等情况看,再结合语境加以分析,预设则未必不可被否定。当然,也有人提到“语用预设”可以被否定,但是在“预设的语用性”和“语用预设”这两个概念上又纠缠不清。在论述证明之前,需要先明确几点作为前提,不然的话,说不清楚。
  
  1.论述前提
  1.1这里说的“预设”是语用学中的“预设”。有的普通逻辑中也讲预设,但往往是不考虑语境因素的。
  1.2结合语境谈预设
  语用学中的所有问题都应结合语境来谈。这是由语用学的定义及研究性质决定的。“它(语用学)是对话语怎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何兆熊,1989)。“语用学研究表达式和它的意义、使用者、语境之间的关系”。预设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这一点。王宗炎(1998)对预设的说明是“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预设是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内容可推断出来的信息”。从这些对预设的说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预设就是背景信息,是语境的一部分,其本身属于语境。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2002)说:“前提上下文……语言的前提,又叫做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即背景知识。……前提和人物的话语之间就构成了上下文语境。沈开木先生将其称为‘语言环境前提”’。
  1.3这里说的是“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在一定的语境中也是可以被否定掉的。语义预设即前面所提的“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而“情景的得体性是句子话语的语用预设”(左思民,2000)。由于预设既与语义有关,(“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又与语用有关(“靠……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难以区分,所以使预设成了“远不是一个定义明确的概念”(袁毓林,2000),也使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区分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何自然《语用学概论》(1988):“语言学上的前提关系指语句间的语义一语用关系。由于‘前提’是语句的基础,寓于语句结构之中,但它又与语境因素十分敏感,因此,前提关系既反映语句间的逻辑一语义关系,也反映语句间受语境影响的语用关系。前提关系中的逻辑一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是密切关联的,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节先介绍前提关系中的逻辑一语义问题。A.前提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B.语句的前提不能假,如果‘前提’是假,语句就无意义。C.对语句加以否定或提出疑问都不会否定前提……前提的语用分析前提关系单靠逻辑一语义分析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前提’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语用推论。……下面我们先讨论一下从逻辑一语义的角度分析前提关系的缺陷,然后谈谈有关语用前提(着重号是本文作者所加)的问题。……A.从逻辑一语义方面分析,语言学的前提关系说的是不管句子是真还是假,‘前提’仍真。但是,语言事实是:这种前提关系在一定的语境里会消失。……‘前提’在某些特定语境中,或在句内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会被取消,这就是‘前提’的可取消性。‘前提’的可取消性说明前提关系是一种语用关系。”
  这里将何先生《语用学概论》的话引用得较长,是要说明在何先生的叙述里,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逻辑一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即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是“前提”这一概念的两面,两种性质,说的是从两个角度来观察“前提”这一事物,从逻辑一语义的角度来观察,“前提”不可否定,不可取消;从语用的角度来观察,而“前提”可以否定,可以取消。即语义前提不可取消,语用前提可取消。虽然何先生在后文中也说到“从语用的角度来观察前提,最重要的是考虑前提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袁毓林(2000,101)也说:
  “我们可以把每一句话(被测试句)看作是对一个特殊疑问句的回答,而每一个特殊疑问句又都以一个陈述句作为自己的前提。”一般地说,这个作为前提的陈述句便是我们的已知信息,它是被测试句的预设;等同于特殊疑问句中的疑问词的部分便是我们的新信息,它是被测试句中的焦点。例如:
  (1)小王去上海了。
  a.小王去哪儿了?
  A.小王去了某个地方。
  b.谁去上海了?
  B.有人去上海了。
  c.小王怎么了?
  C.小王发生了一件事。
  (2)小王不去上海。
  a.小王不去哪儿?
  A.小王不去某个地方。
  b.谁不去上海?
  B.有人不去上海。
  c.小王怎么了?
  C.小王发生了一件事。
  (为了区分明晰,本文作者用小写和大写字母作为问句与预设的标记。原文的顸设句是大写母加“‘”。)
  跟这些疑问句相应的陈述句就是对应于不同的焦点的预设。其中,C“小王发生了一件事”是肯定句(1)和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