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上)

作者:蒋 严

语法分析解码系统。中枢加工系统接受各个输入系统的输出表征,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加工,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新的结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言语理解的两个阶段,一是解码,二是推理。解码是输入系统所从事的工作,得到的结果是语句本义的大致逻辑式。由于人际交际是高度经济跳跃的,所以通过解码得到的语句本义或多或少都是欠明确的(underdetermined),而且它可能引发的引申意义或转义也有待表征。这种不完整的逻辑式在其后的中枢加工过程中参照认知语境中的相关定识,经过推理完善而成为完整的本义即显义(explicature)和高层显义(higher-level explicature)即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还与相关定识结合并推演出其他可能的语用意义,如预设(presupposition)和寓义(implicature),其中包含了一些修辞格的运用。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1)a、老王那天在宴会上喝多了。
  b、老王在八月一日晚上在酒席上喝××酒喝醉了。
  (2)a、你真聪明!
  b、你真糊涂!
  (3)a、你怎么才来上班啊!
  b、你早就该来上班了。
  (4)a、这个申请人还有上升空间。
  b、这个申请人资历尚浅,(所以这次不能提拔他当院长)。
  (1a)的不完整的本义经过充实成为(1b)那样的显义。(1a)说的一定是喝酒,绝不能理解为“喝多了可乐”,尽管在其他场合有可能这么解读,比如在争破吉尼斯记录时。而且这里的“多”只是相对于老王本人而言是过量,对一个酒量更好的人来说可能并不算多。老王还必须是喝醉了,尽管原文并没有用“醉”这个字眼。(1a)里的具体时间和事件的细节也需要结合语境才能补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显义是语用推理作用于解码意义的结果。
  (2a)到(2b)是个确定命题态度的过程,在这个例子里是“讽刺”而不是“夸奖”。(3a)这个反问句里传达了(3b)这样的预设。而(4a)这个委婉说法在具体语境中传达了(4b)这个寓义。这些意义在原句中都没有明确地得到表达,而是语用推理作用于显义的结果。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还可以划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限:解码得到的意义是语义学研究的对象,而推理得到的意义则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许多语言理论认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在于前者研究真值条件义而后者考察非真值条件义,但既然作为真值条件义的显义的获得也涉及语用推理,那么语用学就介入了真值条件义的刻画。
  
  1.4心力
  语境效果只是认知在加工语言信息时所涉及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人必须为此而付出的脑力,关联理论把这方面的因素称作“加工努力”(processing effort),作为一种更汉化的译法,我们把它译作“心力”。另外,为求指称上的便利,我们在下文中有时也把语境效果简称为“语效”。为了获得认知效果,一个人通常愿意付出大量的心力,甚至是投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个学术问题。就是这样,也难以保证一定能得到所期望的认知效果,因为思考的问题可能异常困难,当事人也可能能力不逮:相对论肯定不是人人都能提出的,就是一个本科学位也不是人人都能念得下来的。况且研究的认知客体并不是参照人的信息加工规律而度身定制的,不会主动助人去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是,一个人绝对不会愿意为获得语境效果而付出大量的心力。言语交际具有瞬时性,母语使用者一听到话语就会马上理解语句的内容,不会为理解语句的本义或语用义而频频长考,从而使交际陷于停顿,否则言语交际就不会成为人人愿意从事的高频率行为。在多数书面语阅读的场合也是如此。因此,对于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的理解,受讯者都理所当然地期望用最少的心力来达成语句的理解。另外,语言是人说出来的,与其他的认知客体有着根本的区别。讯递者(the communicator)说话的目的是要传递信息,而且交际双方都熟悉使用中的语言系统,所以说出来的语句会协助受讯者去理解其显在及隐性的意义,因此也不需要受讯者付出过多的心力。所以,为言语理解所付出的心力是非常经济的,而为其他认知行为所付出的心力可以是不计成本的。
  心力的计算无法精确到具体的数值,但能从总体的角度加以衡量,所以仍然可以计算相对值,使得以同类客体为对象的认知行为在心力的消耗上具有可比性。假如为了加工某个认知客体a,只需要沿用既有的认知语境c,而加工另一个认知客体b则需要调用记忆中的其他定识以扩大语境c,那么在其他因素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加工b时付出的心力e2必定要大于加工a时所付出的心力e1。在加工语言信息时,心力的付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解码的层次,输入系统加工信息得出语句的表征,这当然要耗费心力;一是在中枢加工时,通过对认知语境的扩大和对相关定识的组合推理而得出新的结论。寓义的推演就是最好的例子。又如,复合命题式的解读涉及一个以上的命题和逻辑算子,所以在加工时也需要一定的推演,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有时结构过于复杂的语句因涉及过多的心力又没有得到相应的语效,就难免让人觉得困惑,如(5b)和(6b)这两个涉及多重否定的例子:
  (5)a、未必不会长得青枝绿叶。
  b、?未必不会不长得青枝绿叶。
  (6)a、孛相得弗要忒开心奥。(上海话里意为“玩得非常开心”)
  b、?孛相得弗要忒弗开心奥。(“玩得非常不开心”。)
  
  1.5交际的关联
  既然语境效果的获得需要消耗心力,而言语交际又具有瞬时性,所以尽管一个定识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可以导致的语效有多个,甚至多到无法穷尽,受讯者却不会单纯地以获得尽量多的语效为交际目的,因为那样做就有可能消耗过量的心力,占用过多的时间。受讯者真正追求的是具有关联的解释。所谓关联,就是语境效果与加工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加工一个定识所带来的语效越多,定识的关联度就越高;加工时付出的心力越多,关联度就越低。这么说并不是在支持省力原则。心力的付出应该与获得的语效成正比,多一分心力,就应该有多一分的语效。修辞用法需要较多心力加工,但也能带来更多语效,所以不会削弱语句的关联度。
  关联理论认为,在解码而得出定识的原子命题时,所付出的心力应该忽略不计,因为这是理解的前提,属于正常的消耗,否则谁也不愿交际了。而且解码过程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不会消耗多少心力。真正需要斟酌的是用于推理的心力。在定识加工过程中,假如能够确定以最小心力获得的最大语效,那么这种解释应该是具有最大关联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是难以得到的,因为最大的语效意味着受讯者必须穷尽所有的语效并把每个语效与付出的相应心力一一匹配,再把所有配对作全盘比较后才能确定最大关联。这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会浪费过多心力,在逻辑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新得到的定识又会带来更多的定识,没有穷尽的时候。
  因此,交际双方实际达成的是优化关联,也就是语效与心力的合理平衡。关联理论进而提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