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上)
作者:蒋 严
出了交际关联原则和优化关联推定:
交际关联原则(th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传递了一个推定,推定自己达到了优化关联。
优化关联推定(the 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a)相关语句有足够关联,值得受讯者付出心力去加以处理。
(b)相关语句是与讯递者能力和偏好相匹配的最关联信号。
优化关联推定告诉我们,受讯者之所以愿意加工接收到的语句,是因为他觉得从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语境效果。如果他付出适当的心力得到了语境效果,他就自认为这是讯递者能够传递的最为关联的信号。这个想法只是一个推定,但除此之外,他无从知道其他的可能。从讯递者的角度看,她知道受讯者无法完全确认她的意图,如果她想让他弄懂她的意思,她就应该尽自己的能力,按她对受讯者的知识程度的理解,在不违背自己的语言使用偏好的条件下把话说清楚。她当然可以故意把话说得不明不白,但那样就不能期望对方能听懂她的意思。所以交际双方唯一的共识只是交际关联原则:从明示的交际行为推定该行为具有优化关联。这个原则可以解释交际为什么可以成功,当然它也不能保证交际每一次都能成功。误解总是有可能出现的,因为讯递者可能错误地估计了受讯者的知识状态;受讯者也可能错误地估计了讯递者的措辞能力及其使用语言的偏好。但这种错误并不能证伪关联原则:交际本来就有可能失误,交际双方最多只能揣测对方的意图和意思,所以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从本质上说就不是合作的行为,这与格莱斯的以合作原则为基础的语用理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在交际关联原则的制约下,受讯者只要得到第一个有关联的解释就能认定它就是具有优化关联的解释。这是因为在每个交际场合,受讯者在认知语境中的定识都是以可及性的高低大小而有序地排列的。第一个用来与新定识组合推演的,应该就是最能导致优化关联的定识,而讯递者也会做如是判断。所以受讯者得到了第一种解释之后就无需再试图推出其他解释了。讯递者也有可能说些让受讯者难以理解的话,如莫名其妙的感叹、脑筋急转弯、谜语等。但那样就不再是单纯的言语交际,还涉及了问题求解这种认知活动,所以受讯者的加工过程就是一种有别于言语理解的认知行为。关联理论认为,制约这种认知活动的不是交际关联原则,而是认知关联原则:
认知关联原则(the Cognitiv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人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关联。
问题的求解一般只有单一的答案,需要从最大关联的角度加以思考才有可能成功。就算一个人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也完全有可能永远解不出难如“无边落木萧萧下”那样的字谜。
不管是认知关联原则还是交际关联原则,它们都是中枢加工系统的工作原则,是制约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内隐规律。人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它们,甚至根本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通常也不会意识到认知加工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可又无一例外地受其制约。与此相关的是,人在言语理解时所采用的主要是非论证型推理(non-demonstrative inference):受讯者根据讯递者明示行为所提供的依据而构建一个可以确认但难以证明的定识。这种推理是自发的,也是内隐的,当事人自己不会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发生。
2 关联理论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的核心学说首先能对一些公认的语用现象作出新颖的解释。倡导关联理论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比其他语用理论所提供的解释更加周全充分,更加具有心理现实性和逻辑上的可推导性,还能解释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和用法。
2.1程序意义与编码意义
自然语言的意义可从多个角度加以分类。前面我们提到过真值条件义(truth—conditional meaning)和非真值条件义(non—truth—conditional meaning);语义学考察的意义(semantic meaning)和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编码意义(encoded meaning)和推理意义(inferential meaning)。关联理论进一步提出,编码意义可以再分成两种: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程序意义(procedural meaning)。概念意义所编载的是词语的概念型内容,程序意义能触发相关的语用推理或制约其推理的方向。这两种意义有时会混合编载在同一个词语里,例如英语的“but”的概念意义是“加和”,而其程序意义是让受讯者知道如何加工“but”后面的命题,该命题的内容会超出受讯者的预想,从而与“but”之前的命题构成转折或对照关系。再如汉语的“都”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是“将谓词的性质分配给关联对象的每个成员”。它的程序意义是“向左搜寻显性的关联对象或是构建预设并从中确定隐性的关联对象”。
2.2对基本语用现象的解释
我们现在大致勾勒一下关联理论对1.3节提到的几种语用意义的解释方案。详细的分析需要参考实时语境,就每个具体语句作出翔实的刻画和解释,这在一篇文章里是难以做到的。
字面义的获得需要借助语境信息完成一个或多个操作:1)指称指派(reference assign-ment):为代词和时间副词确定具体的指称对象;2)其他充盈(saturation)过程: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和句法上不需要但在语义理解上必要的成分;3)丰义(enrichment):意义的进一步精细化,如补充隐含的逻辑关系、深化某些词语的意义等;4)解歧(disambiguation):选定歧义语句在具体语境的单一意义。在关联理论中,这些操作的结果被称为“显义”(explicature),而相应的操作过程有时也称作“显谓”(explicating)。显谓的基础在于语句编码的概念意义,藉此可以参照认知语境补全语句的命题意义。指称指派和充盈需要参照语境信息而完成,但语法因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丰义和解歧更需要由语境信息来决定。显谓的作用不只是修残补阙,产生合法的句子,更在于从意义上完善语句。有时句子已经相当完整,但意义依然欠明确,所以仍然需要显谓。显谓的过程当然要受交际关联原则的制约,这样才能得出确定的解读。特别是什么时候扩展的意义对交际来说已经足够充分,可以就此停下,这也是由关联原则决定的。实际上,在交际关联原则的制约下,受讯者得出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充分显谓的结果,根本不会意识到其他显谓可能的存在,尽管我们从纸上谈兵的角度可以分析出多种可能的结果。
预设(presupposition)是为语句的词语或结构所触发而由听者逆向推理得出的、由言者认定为既成事实的命题。预设不是语句明确说出的内容,那是断言(assertion)的内容,而是某个词语或结构所编载的程序意义触发的。这种预设触发机制引导我们按某种语义框架去构建一个预设。如“连……都”引导我们去构建一个有关梯级模型的预设,其中一组命题按某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