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谈谈筛选与概括的方法

作者:宋宝锁




  ①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②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人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③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④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⑤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⑥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感到“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实际是上文信息逻辑发展的结果,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一个是钟子期能够准确感应俞伯牙的琴声,领悟俞伯牙的情思。为什么呢?仔细分析语段内容,你会发现信息之间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层层铺垫的严密逻辑。①句只是引入之笔,引入了俞伯牙鼓琴的场所与钟子期听琴的神态,为后文描写作了必要的准备;②③两句是具体描写,一方面是俞伯牙鼓琴的境界,另一方面是钟子期听琴的感应,为后文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④⑤两句是对鼓琴的境界与听琴的感应的议论,为后文得出俞伯牙感到“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的结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因此,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感到“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的依据就是④⑤两句的核心信息。
  提摄语、结关语,是一颗种子开出的两朵鲜花,各有自己的美丽。提摄语可以兴起波澜,避免文章呆板。结关语可以点明要害,凸显文章主旨。
  
  二、概括具体内容
  富有文采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具体”的特点是“繁”,“概括”的特点是“简”。概括就是化具体为抽象,化繁为简。
  “具体”因表达方式不同而迥异,“概括”因表达方式不同而有别。描写的“具体”是详细的故事或生动的形象,“概括”则是故事的梗概或形象的特征。议论的“具体”是详尽的事理或典型的论据,“概括”则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明的“具体”是详尽的介绍,“概括”则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抒情的“具体”是细腻的感受,“概括”则是抽象的感情。
  语段对内容的处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存“具体”而舍“抽象”,一类是存“具体”且兼“抽象”。“抽象”内容的舍取实际就是语段核心语言的有无。概括这两类语段的方法是不同的,前者重在抽象,我们称之为“隐”性概括;后者重在提取,我们称之为“显”性概括。
  但不管是“隐”性概括还是“显”性概括,关键都是区分内容的主宾。文章内容复杂的,是分主宾的。有些内容是必要性的,目的是为了主体内容的合理存在;有些内容是修饰性的,目的是渲染衬托、突出强化主体内容或使主体内容形象生动化;有些内容是主体的,目的是张显的主题线索。只有找到了主体内容,我们才能有的放矢,该抽象的抽象,该提取的提取。
  1.“隐”性概括
  有些语段用文字呈现出来的都是具体、生动、形象的内容,而事物的性质、特征,作者的感受、情感、思想、观点,这些抽象的内容都已被深藏在文字的背后。对于这样语段的概括,我们应该仔细品味,认真思考,谨慎抽象,合理揭示。
  “隐”性概括关键是利用辨析内容主宾的方法,找到准确的概括语境。
  如,对高林瑜《看树》一文的作者四季看树时的内心影响和启迪的概括。相关语境是这样的:
  ①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②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③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④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①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②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③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④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①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②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③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4}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①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②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③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④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作者四季看树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在那里呢?这四个语段的①句都是为了引出话题,②句都是具体的描写树,④句都是为了渲染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只有③句才真正写到影响或启迪,是概括需要的语境。第一段③句是写春天看树获得的心灵影响,剔除那些形象性的语言,概括应为“心灵得到净化”。第二段③句是夏天看树获得的心情影响,剔除那些具体描写性的语言,概括应为“心情昂扬振奋”。第三段③句是秋天看树获得的生命启迪,删除铺垫性语言,概括应为“得到自我完善的启迪”。第四段③句是冬天看树获得的意志影响,“与脆弱无关”的含义为“坚毅执著”,意志影响应为“激励自己坚毅执著”。
  “隐”性概括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行为,因为这种概括要超越文字的形象,跨入理性认识。因此,强化“隐”性概括训练,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宏观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
  2.“显”性概括
  有的语段将“具体”与“抽象”内容“和盘托出”,让人“一目了然”。概括这样的语段,只是提取需要的抽象性的词语、短语或语句,然后加工润色,组织简明、流畅的语言。
  如,对苏叔阳《春天的梦》一文里关于作者对家乡春天的感受的简要概括。相关语境是这样的:
  ①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家乡),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②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③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④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⑤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1] [3] [4]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