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调研测试题
作者:佚名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上海市文明办2006年11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近半数的青少年喜欢动漫,96%的青少年上网。在生活和娱乐方式上,42.2%的受访者自认为受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的影响最大,影响力位居第二的是同学和朋友,只有3.7%的受访者选择了“父母”,选择“教师”的也很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附: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1.D。(一个时代的作品具有一个时代特定的审美情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美感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如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
2.A。(施特劳斯逃走主要是忍受不了《蓝色多瑙河》原作的美感被打击乐的演奏破坏殆尽。)
3.CD。(A,两个分句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必然的转折关系;B,创作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仅靠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还不够,还要有生活积累;E,不能把“文学男女”狭隘地理解为“文学青年”,解决文学美感的问题显然应该是所有文学工作者的职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C。(每:每次。)
5.D。(D项第一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却”,第二句中的“而”为承接连词,可不译;A项“为”均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可不译;B项“乃”均为顺接连词,可译为“于是”“就”;C项“以”均为目的连词,可译为“来”。)
6.B。(原文指元德秀侄子长大了,准备给侄子娶妻,而不是自己娶妻。)
7.(1)已经答应他了,不能背弃约定。如果受牵累,我一个人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其他人。
(2)(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穿衣吃饭。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进了京城。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仁惠的政绩。黜陟使把他的事迹报告给皇上,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
元德秀因没有来得及在父母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当初,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侄子长大后,他将要为侄儿娶媳妇,但家里十分贫穷,于是就请求任鲁山县令。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正碰上当地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能背弃约定。如果受牵累,我一个人承担罪责,不牵连到其他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元德秀得到的俸禄全都用来供给那些孤儿弃儿吃饭穿衣。(当县令)满一年,他用来盛物的竹筐里仅剩一匹细绢,他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喜爱陆浑秀丽的山水,于是(在那儿)定居。他的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奴婢。碰上荒年,有时整天不做饭。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元德秀擅长写文章,写了一篇《蹇士赋》来自比。房琯每次见到他,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便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忘却了。”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使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天宝十三年,元德秀去世,死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竹盆和舀水的瓢之类的东西。族弟元结哭丧时极度悲哀,有人说:“你哭得过于悲哀,合乎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礼节过分,却不知情感真挚。人们感情上所沉溺、喜爱的事物,他从来没有。他活着的六十年中不曾接近女色、正视锦绣,不曾谋求富足、苟且言辞、贪恋女色,未曾有十亩大的土地、十多尺长的房子和十来岁的僮仆,也未曾用完整的布做衣服穿,用多种调料做饭吃。我哀悼他,是要告诫那些荒淫贪佞之徒和纨绔子弟呀!”
8.C。(从诗歌第五句开头的“空余”二字可知并无“超然物外”“寄情山水”之意,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
9.“恨”字更好。“恨”即“遗憾”之意,“不恨”准确表达了诗人虽被流放却观赏到奇绝的海天美景、领略到独特的海南风情因而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悔”指“后悔”,诗人是被贬而非主动到海南,无从后悔,用“悔”不符合诗意。(从“悔”字更好的角度回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可适当给分。只答第一问而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10.(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终不解矣道之所存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BD。(B,本文的主旨不是反映部队的管理及纪律问题,而是诅咒战争对人性的摧残。D,原文采用的是层层铺垫、相互映衬的手法,并不拖沓,这样表述使主题更加突出,比概括叙述好得多。)
12.这些文字起着一种有力的反衬作用。①巧妙地反映出主人公对外在景物的关注,映射出“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和向往。②凸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③写战争悖逆人性。在这美好的时节,在这美丽诱人的地方,士兵对小河的亲近竟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的。
13.形象特点:①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十分关注、充满向往。②心地善良,有人性的美。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有反感情绪。③十分机警,反应快捷。
14.①保留现有结尾: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②去掉现有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5.AD。(A,文章从塑像写起,并未介绍人物的身世与经历,并未直入后文的中心事件,只是通过写塑像,突出人物精神与特征,增强可读性,与后文的内容相呼应。D,归根到底是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刚直不阿的品格不能为专横残暴的制度所容。)
16.(1)作为非虚构作品,普通传记注重写实,此文采取了文学化的手段,以史实为依据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再造,内容具体生动,人物血肉丰满,形象可感,增强了感染力,且又真实可信。
(2)本传为评传,作品将史述与评论紧密结合,在叙述时经常给出画龙点睛的评论,把作者本人的情感与评价自然地融入作品中,升华了叙述内容,寄寓了作者情感,突出了传记的意义与价值。
17.(1)选材集中,剪裁紧凑。全文篇幅短小,只集中写了罹祸的原因、结果及其社会意义。由塑像的风骨入文,由头部的北斜联想到李陵,围绕为李陵说公道话、震怒了武帝而受极刑,终至促成《史记》的诞生。全文不枝不蔓,剪裁集中,凝练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