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2006高考备考攻略(五)
作者:张贤文
2.省略介词宾语。
例如:(12)竖子不足与(之)谋。(这小子不值得同<他>共谋大事。)
——《鸿门宴》
(13)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这个渔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的人>详细说了听到的事情。)
——《桃花源记》
(1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相如拿着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准备拿<璧>往柱子上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如:(15)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
——《之战》
(16)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希望让<它>能补充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
(1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例如:(1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鸿门宴》
(19)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
——《石钟山记》
(2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非心服也。(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的原因,<只是>被他的军威所迫罢了。)
——《赤壁之战》
(21)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
——《荆轲刺秦王》
(22)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江陵。)
——《三峡》
(六)省略分句。
例如:(23)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于己为有悔。(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游褒禅山记》
五、文言变式句特点及翻译
所谓变式句(又叫倒装句),是比较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有些句子的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其句式的实质是文言里的句子中的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今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要求翻译。文言句式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四种。
(一)主语后置(或曰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愚公移山》
(2)甚矣哉为欺也!(<你>做这种骗人的事太过分了啊!)
——《卖柑者言》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即“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3)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石钟山记》
(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很冷,砚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写工作。)
——《送东阳马生序》
(5)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寡人之于国也》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即“疑问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7)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鸿门宴》
(8)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鸿门宴》
(9)子何恃而往?(您凭什么前往呢?)
——《为学》
c.通过“之”或“是”(即“宾语+之或是+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文章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师说》
(11)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烛之武退秦师》
(12)俗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是说我啊。)
——《庄子·秋水》
(1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次出兵难道是为我吗?为的是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左传·僖公四年》
(1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季氏将伐颛臾》
(15)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推举出有才能的人,我得到就重用他们。)
——曹操《求贤令》
2.介词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即“疑问代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6)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岳阳楼记》
(17)不然,籍何以至此?(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误会到这种地步呢?)
——《鸿门宴》
b.非疑问句中,“以”有宾语(即“名词或数量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8)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怒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诗经·氓》
(1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论语·为政》
c.方位词,作介词的宾语(即“方位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20)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限制性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而修饰性的定语常放在中心词之后,后者则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都有词语作标志。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四种格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
——《愚公移山》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想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被敲打而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石钟山记》
2.“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魏忠贤这场祸乱中,<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员,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五人墓碑记》
3.“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例如:(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庙堂[指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处在<偏远>的江湖 [指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岳阳楼记》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心专一[的缘故]。)
——《荀子·劝学》
4.“中心词+数词(或数量词)”的格式。
例如:(7)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于是替长安君配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刀和箭头,用它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