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当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作者:文 旭 张绍全

现象(fossilization)。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尽管目前大部分年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但他们在读研期间为了写硕士论文主要忙于读一些理论书籍,又有多少时间来提高其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呢?戴炜栋(2001)在一个高校英语教师培训班所做的调查表明,大部分接受培训的教师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
  
  3.课堂教学情况
  我国的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在教室里提供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与指导(戴炜栋,2001)。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曾于2006年11月抽查了所在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教案并随堂观摩了几门课程的课。结果在教案中发现每一个单元通常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热身活动(warm-up activities),语言点解释(language points),难句分析(analysis of complex sentences),课后练习(post-reading exercises)。随堂听课发现,教师讲解多于学生语言运用活动,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少。有的教师惟恐学生听不懂,反复举例说明、讲解词语。有的教师逐句翻译课文,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吸收的余地。学生忙于记笔记,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思想走。课堂气氛十分单调、枯燥。此外,学生逃课现象十分严重。我们曾在经常逃课的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他们说课堂上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在寝室里借助参考书自学,考试时借阅其他同学的笔记复习就行了。
  简言之,目前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这一主体,把课堂教学的功能仅仅看作是教给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教师仍乐于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愿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前面论述的教师教的动力低下,第二个原因就是认为这一传统的模式使课堂管理相对容易些。
  
  4.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和态度,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甚至完成的内在动力。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弱,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
  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学习动机复杂多元化,即学习活动常受多种动机支配、极不稳定,学习目标迷茫;(2)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学习动机较多地与学习者自身目标、个人利益相联系,考虑学习的社会意义、社会需要、社会价值等较高境界和认识的远景性动机所占分量极少;(3)学习动机、内容多功能性和实用性;(4)学习的成就动机呈中等水平,自我要求水准(即个人期望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也为中等水平。总的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呈现出被激发不够的态势。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部分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呈中等或中下水平。他们仅仅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工具,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攻读第二专业学位上,能通过期末考试和四、八级考试就行了。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是期末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争取拿奖学金。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什么兴趣,填报英语专业时,考虑的是目前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所以在父母的督促下就填报了。
  
  5.学生的学习策略
  O’Malley&Chamot(转引自Cook,1991:105)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和社会策略(soci利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制定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言语和写作以及自我评价等。认知策略指的是处理语言学习的一些有意识的方式,如:记笔记、归类、记忆和查找学习资料等。社会策略指的是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来学习,如:与同学合作或请求老师的帮助。’
  有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90%)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记忆单词、提高阅读理解、提高听力水平或口语(李风华,2002)。虽然该调查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但这一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尽管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也非常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而往往事倍功半。有的学生不采用元认知策略,即学习读书无计划性,不善于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监控自己的言语和写作,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有的学生不愿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的学生有问题不愿向教师请教。
  总之,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能力不强。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有显著关系。
  
  6.课程设置
  《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如:外交学导论、国际关系概况,国际法入门,英语教育史,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新闻写作等课程。
  这三大模块的英语专业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明确合理的框架,使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个较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束定芳,2004:147)。依据《大纲》和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并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如:法律英语方向、经贸英语方向、商务英语方向、医学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方向、科技英语方向等。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虽然比纯粹的语言技能课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1)有的院校的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只是在高年级阶段加了几门专业知识课。由于外语教师不懂专业,这些课程基本由专业教师用中文开设,没有发挥外语优势,即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也较为肤浅,离专业的培养规格相差甚远(郑玉琪,2006)。
  (2)有部分高校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减少英语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在第二学期就开设相关知识课,并把其作为必修课,而把《大纲》中的必修课设置为选修课。结果降低了对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降低了专业学生语言准确性的要求,导致学生语言、人文修养的下降(何兆熊,2003)。
  (3)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学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