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当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作者:文 旭 张绍全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教的动力,教师业务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英语专业;现状;改进对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之下,培养了社会急需的大批优秀的英语师资以及外交和翻译人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懂英语但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甚至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为顺应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以培养单纯语言技能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由此,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出现了“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国际贸易”等培养模式。以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过去以单纯培养语言技能的人才相比,确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大部分高校均开设英语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26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究竟怎样?存在着什么问题?这些都有待于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症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对策。
  
  二、现状及分析
  
  一谈及教学,就必然涉及到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课程等。本部分主要论述目前英语专业教师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现状以及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的现状。
  
  1.教师教的动力
  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是指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1)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常常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能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2)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靳玉乐、李森等,2001:173)。
  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尤其在非外语类或非综合型大学的高校中的英语专业教师教的动力低下,缺乏敬业精神。我们认为,造成教的动力低下,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课时工作量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如果教大学英语课的教师承担5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周可授20课时。他只需备4个课时的课,其余16课时为重复课。而所有20课时的课时报酬系数均为1。教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每周只有2或4,最多的达到6课时(基础英语)。即使承担2门课程,每周也只有4或8课时。此外,备课量和作业批改量相当大。学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也较高。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课时报酬系数也只有1.1或1.2。学校对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即自然课时数)的要求一样。这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教英语专业,而愿去教大学英语。即使教了英语专业,但为了完成工作量或出于经济压力也不得不去兼8-12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果每周讲授14-20课时,根本无时间和精力来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二,各级领导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受到国务院、教育部直接关注,各学校的领导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并投入较大量的资金以促使教改的成功。原因在于这关系到学校的“面子工程”。在一些学校,如果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较高,学校对任教于那个年级的教师进行奖励。而对英语专业的教学重视力度却小得多,一方面投入资金少,另一方面即使专业学生的英语四级(TEM-4)通过率较高,学校也不会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任何奖励。这或多或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三,由于一些大型出版社的资助,国内经常召开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规模大且次数多,大学英语教师可经常去参加研讨会并交流教学经验。此外,某些出版社每年暑假在一些大城市为大学英语教师组织大规模的研讨会,并报销来往的车票、住宿费,同时还组织所谓的“文化考察”。与之相比,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的规模和次数却是小而又少,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这也影响了他们教的动力的提高。
  
  2.教师业务水平
  Ingram(1983)曾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了解或掌握相关学科如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及其他应用学科如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等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Wallace(1993)曾把教师的成长概括为三种模式:(1)匠才模式(craft model):此类教师依赖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和自己的经验积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2)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 model):"教师学习与外语教学有关的理论课程,用理论指导和改革教学;(3)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教师在教学实践、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理论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等(引自戴炜栋,2001)。
  目前,从大部分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的构成情况来看,他们当中一部分具有硕士学位,一部分是本科毕业生,少数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系统学习过TEFL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很少。加之,如前所述的由于教师教的动力低下,他们无心思、精力、时间去认真学习钻研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等理论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可以说,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仍属于匠才型。
  此外,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目的语国家,讲授第二语言的教师的第一语言几乎都是母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不成问题。然而在我国,讲授英语的教师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教师也是英语的学习者,也存在着语际语(interlanguage)的问题。Selinker(1972)认为,语际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试图模仿目的语而造出的带有错误的非母语、非目的语的一种语料。Stern(1983:356)为语际语研究设计了一个语言水平程度(levels of proficiency)连续体(continumm),从最低水平(minimum proficiency)到最高水平(maximum proficiency)。可能教师在这个连续体上的位置比学生更靠近目的语,但是,在教师身上同样出现语言僵化的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