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以学术为志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作者:乔连全 董立平




  2008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于百忙之中拨冗接受了采访,就当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通讯员(下文称为“问”):潘老,您从1935年15岁时就从教,先后担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一生可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驻足讲坛长达70多年。尤其是1981年开始全国第一个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第一个招收博士研究生。20多年来,已指导培养了一百多名硕士、博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育才之道。请您谈谈您的治学之术与治教之道。
  潘懋元教授(下文简称“潘”):高等教育学是1984年被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并批准成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的。按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应始于1984年后。但由于当时的规定是先招收培养,后报批学位授予点,所以实际上我招收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1981年,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是1986年。20多年来,经我直接指导的硕、博士毕业生已百余名。他们除个别外,多在高等教育界工作,有的已成知名学者,独当一一面;有的后生可畏,崭露头角。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身为人师,我深感欣慰。可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做教师的最大乐事,至高的回报。
  问:您认为培养研究生首先注重的是什么?
  潘:首先是选好才。选好才等于成功的一半,正所谓“成功与否,端赖选材”。招生选才的优劣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如同农民播下去的种子的好坏对收成的影响一样。因此,如何把好博士生培养的入口关,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考生,是关系到博士生教育全局的关键问题之一。
  问:您认为博士生的选拔应注重哪些方面?
  潘:对博士生的选拔,既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硕士生,在选拔过程中要重视其发展的潜质。一般说,本科生的培养是以学习为主,通过课程学习和初步的科研训练,以培养某一专业的专门人才。硕士生的培养是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并重,通过自主学习和有指导的科研活动,使之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负担学术工作的能力,以培养某一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博士生的培养要以科研为主,通过自主的科研活动,表明其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是培养某…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还影响到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具有一般思想和业务水平的大学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就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因此,严格选拔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人才选拔中最关键的是要能准确判断考生的报考动机,看其是文凭取向还是兴趣取向,是为学位而来还是为学问而来。所以,选拔的考生必须对本门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献身精神,愿意终身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做贡献。如果只是把学习、科研作为猎取学位的手段,就很可能碰到困难就动摇。尤其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很多的难题有待探索,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各种责难,时有所闻。如果认识不足,信心不定,很可能半途转行。即使勉强留下,也可能急于自炫,则其所学必定不牢靠,而将来的成就也定然有限。为什么这样强调兴趣在选拔中的意义呢?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么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把前一句改为“板凳敢坐十年冷”,想强调的是,坐冷板凳不仅要有兴趣,而且要有勇气。尤其是对致力于基本理论研究的学者,既要耐得住寂寞,探微钩沉,从容深思;又应该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针对那些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理论前沿论题,以敏锐的观察、开放的视野、前瞻的构思和富有使命感的态度,开展系统的研究。当然,这种抽象的理论也许离现实较远,但一个学科一定要有一部分人从事这种研究。从事这种研究就更需要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勇气和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相当迅速,但能安下心来搞基本理论研究的人却很少,包括我自己在内,往往不得不像赶集一样,被动奔忙。
  问:对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怎么看待的?是不是并不按考试成绩录取?
  潘:不是不按考试成绩录取,而是在选拔过程中,不能光看考试的成绩。高分未必代表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兴趣,考试成绩好的博士生中研究兴趣不大、创新意识缺乏、学术潜质不足的大有人在。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博士生的选拔,并不太注重考试成绩。更为重视学生在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论文、专著和学术报告。当然,从学科考试中,多少也可以看出学术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但不如看论文或专著那样全面了解其思想倾向、政治态度以及理论基础、研究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方法、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等。考试成绩与论文、专著审查合格之后,复试时我要求申请者作一次学术报告。报告会邀请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听讲、提问,然后参考大家的评价,做出最后的决定。
  应该强调的是,博士生的选择,应当多给予导师自主权,导师才能做出综合的判断。我并不太重视考生“科班出身”、“名校出身”,而是有教无类,注重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不拘一格、跨学科出身。我的研究生是来自各种学科、专业的。但近年来被录取最多的,除了教育系毕业生之外,就是外语系毕业生。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我并不是认为外语不重要,而是觉得有些很好的苗子,尤其是思想上比较成熟,又已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在职申请者,往往由于外语成绩差一点而被拒之门外,实在可惜。其实录取之后,抓紧抓好一年的公共英语学习,或集中强化训练,大多数是能够达到合格要求的。其次,我最不满意的是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考题,也要像高考考题那样随附标准答案,作为评分依据。如果考生的答案完全符合标准答案,充其量只能考出他们的记忆能力与求同思维能力,恰恰不能考查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把标准答案“擅自”改为“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观点正确:基础知识基本正确但不要求罗列无遗;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虽不一定正确但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我所说的选拔博士生应当重视其发展的潜质,综合考核其学术水平与思维能力,在当前的招生体制下其实是无能为力的。20世纪80年代,生源较少,招生制度还不十分“规范”时,博士生导师还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现在制度越来越“规范”了,导师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权,而所谓“规范”,又是照搬非人性化的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例如,划分数线(不仅划总分数线,还划单科分数线),笔试上线后,才从高到低,以1:1.2的比例与导师见面,进行复试。复试成绩又只能以30%~40%的比例与笔试成绩合计,最后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作为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