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建设

作者:路 紫 韩瑞玲 朱绍华

张迪祥介绍第一产业地理时分为:第一产业地理概论、种植业生产布局、畜牧业生产布局、林业生产布局、渔业生产布局、中国农业区划概况六章。介绍第二产业地理时分为:第二产业概论、采掘工业布局、原材料工业布局、制造业工业布局、工业基地布局五章。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日趋减小,远不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以从2000年开始,大多对农业和工业地理分别各列一章作宏观论述。
  
  三、《中国经济地理》演变规律与学科特性及时代进步提出的教材建设要求
  
  即使是正在使用的《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其体系的计划经济背景和传统理念仍有较多遗留,虽然内容经过多次更新,但以地理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来衡量,依然有许多不适应之处。
  
  1.从内容与结构演变看当前教材的不适应性
  根据前文所列内容与结构的演变规律来分析现有教材的不适应性,可具体认知一种相对合理的体系。对于“相对固定”演变部分的经济布局条件、农业地理、工业地理等内容,在以往教材中也大都是基本一致的,以后仍将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篇幅不会增大。而其他三种演变将会引发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
  (1)“波动变化”演变。①对于城市规划问题和乡镇企业发展问题一度作为教材内容之一,但以后基本不再涉及了。鉴于城市是近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所以应当加强城市问题的章节,侧重于中国城市地理。乡镇企业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区域产业类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应放在农业系统中予以论述以便为大家所接受。②区域部分被放置在教材的后部,用若干章的大篇幅详细分析各大经济协作区的资源基础、历史基础、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全国中经济地位、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与联系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可算做H.H巴朗斯基区域经济地理结构运用的典范。而新趋势应是在进行区域分析时有的放矢,突出分析区域差异的总体特征。③经济特区内容的描述,一度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书中作为创新内容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专门的经济特区论述已失去了早期的意义,正在使用的教材的情况是或不再讲述这部分内容,或将其放在某大区章中作为单独的一节,总的趋势是将对外开放的理念应用到整体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系统中。
  (2)“由少到多”演变。①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部分的内容在以往教材中大多作为一章而存在,并分节介绍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布局、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布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新教材也要下气力分析第三产业发展与运行的规律,尽力将金融保险业地理、房地产业地理等补充进来。②港澳台地区经济地理内容目前有的放在东南沿海大区中予以描述,也有的将其作为附录部分。分别介绍了香港、澳门、台湾自然条件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历史发展的轨迹、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生产布局等。对于这3个地区的论述应当与前述的分区描述调整相一致,应当由注重分区的详细描述向高层次宏观考察区域差异转变。
  (3)“由多到少”演变。以往教材多对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的发展与布局作十分详细的介绍,从其篇幅看是处于压缩趋势的,从结构设置看是强调产业体系的总体特征,弱化产业内各子部门的描述。新教材应继续保持这种特征,并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加入新元素,如新型农业组织、工业园区等。
  
  2.从学科特性看当前教材的不适应性
  结合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对当前教材的不适应性做如下分析:
  (1)综合性。以往中国经济地理教材整体结构性不强,各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的介绍过于琐碎,而产业间、区域间的关联性分析薄弱,各部分内容间缺少主体连贯,前后内容之间的因果和逻辑关系不明显。
  (2)社会性。对中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多限于经济发展与运行的资源条件,对非生产力的文化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政策因素等)的关注不明显且分析薄弱,很少涉及与经济活动有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人文现象。另外,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战略问题,包括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
  (3)区域性。分区部分的比重较高,但对中国经济地理内部各区域的研究多以描述性为主,资料依赖性太强,偏重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对“条块”间的联系论及很少。
  (4)技术性。目前中国经济地理教材整体上忽视经济过程的技术性成分,在大多数教材中关于深入研究的二次加工生成的内容涉及很少,尚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解释和解决问题。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关注还不是很多。
  
  3.教材改革的时代使命,理论建设的学科使命,与国际接轨的新要求
  (1)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宏观背景下的时代使命既包括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带来的时代挑战,也包括教师的知识积累和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变。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适应时代发展与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中国经济地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仍有一大批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及为数不少的财经类院校相关专业开设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虽然各自培养目标以及对于经济地理学教学要求(难易、宽窄、重点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能反映中国经济地理内容的时代性、结构的系统性、研究的学术性。当前教材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因素。内容时代性要求以新的知识作为新教材的基础,将学术界新成果、新变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新情况丰富到教材相关章节中,如WTO、新兴产业、国际关系、信息化、制度调整等。结构的系统性要求解决原有教材的非系统性问题、建立新的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研究学术性要求具有面向问题的意识,即由描述式说明转变为分析式说明,由普通教学型转变为学术讨论型。
  (2)理论建设的学科使命。一方面,中国经济地理长期以来具有重视区域实践研究而忽视理论建设及其应用的缺陷;另一方面,充分的实践积累也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地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新的教材有责任在理论应用上有所突破,形成以理论支撑的内容主线并贯穿全书,使各章节的联系更为密切,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其次,适当引入其他学科中比较成熟的新理论,也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地理的深化,避免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与整体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相脱节。应用区域论来组织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性,对克服以往教学内容结构庞杂将发挥重要作用。
  (3)与国际接轨的新需求。在引进方面,教材建设应充分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地理书的经验,引进国外优秀成果的整体构思、内容体系、论述方式等。其意义在于:一是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在区域经济地理领域已经作了多年的尝试,经验丰富,引进其理念与体系对我国不失为一条捷径。二是国外区域经济地理书籍所具有的不拘一格、抓住要害的特点,及其讲究专题性、各自建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