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建设
作者:路 紫 韩瑞玲 朱绍华
关键词:中国经济地理;教材;演进;结构
中国经济地理作为地理学科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是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经济、社会、农业、环境、管理等学科的一门关联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和应用宽泛的特点。近80年来,问世了50余个版本的《中国经济地理》书籍。除了个别时期以“统编教材”占主流外,多数情况下教材选择面很广,同时由于不同类型、层次的教学对象对教材有不同的需求,致使针对性的教材比重很大,所以这些书籍普遍被用于课堂教学。此外,一些《中国经济地理》侧重某些专题研究,具有作为教学参考书的属性,也会被引用到学校教育之中。所以我们将所有的《中国经济地理》书籍均视为教学用书来对待,分析其整体发展、形式演进、当前的不适应性以及未来建设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地理》整体发展的三个阶段
1.引入阶段:内容简单,结构刻板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10余年间,已有王金绂(1930)的《中国经济地理》、张其昀(1932年)的《中国经济地理》、陆象贤(1941年)的《新中国经济地理教程》、胡焕庸(1941年)的《中国经济地理》、翁文灏的(1941年)的《中国经济地理建设论丛》等著作问世。其共同特点一是以英、美、法、德经济地理理论为指导,以商品产销为纲;如胡焕庸即以商品为经,以地区为纬,强调自然资源的分布,重视供需关系和贸易分析。二是以个人之作为主,材料的收集受到限制、内容不免有偏颇、主观片面的缺陷难以避免,但内容安排因个人知识专长而异,个性化比较鲜明。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前苏联的《中国经济地理》(1937年)译著问世,其以“中国经济及资源分布”的基本认识为目的,分自然资源、人民与交通、农村、工业4章进行了中国经济及地理的发展状况的描述。总体而论此阶段描述的内容和建立的结构均比较简单。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编写的,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地理》(1953)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地理讲义》(1956)先后问世。前者作为高中地理教育的教材,介绍了中国的国民经济状况、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运输地理,并介绍了东北地区3个物质产业部门和主要的城市,最后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后者是作为教师讲义出版的,其版本更完整、系统,如在绪论中加入了学科对象、任务、生产配置规律,在总论部分还加入了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在区域分论部分对七大经济协作区及西藏区、新疆区进行了全面描述。这本书为后来中国经济地理的内容体系与结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经济地理》多以前苏联经济地理理论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的部门、区域和经济中心为纲”,与建国前著作有所不同。同时开创了“集体之作,受各级政府支持,有关地理工作者协作”的工作方式,“根据统一的编写提纲,合理安排篇幅”,使“资料搜集较全面,编写内容较丰富,观点较客观”。”但体例类似性与刻板性也形成了。
2.繁荣阶段:内容全面扩展,使用迅速扩大
自1978年12月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在长沙召开学术会议,和1979年12月到1980年1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及1979年综合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国内开始提出以人文地理为重点发展的地理学科的战略,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与研究逐渐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新时期。这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具有如下特点。
①出版数量:在这20年的时间里,共有将近30个版本的《中国经济地理》出版,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出版最为集中。这一阶段后期的部分《中国经济地理》是在旧版本基础上的修订版。
②使用领域:不仅有高校地理学科的教材,也有商业职工自修大学的教材、各级党校和各类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材,还有全国中等物资学校、物资职工中专的教材和自学参考书等。大多是用于地理专业的,也有用于其他专业的,如财经类专业,个别的还作为科普读物面向大众使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版于1983)与(第二版于1988)使用范围最广。
③内容体系:细化了产业布局的具体介绍,如对第一产业分列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区划的专章,对第二产业分列出轻工业地理和重工业地理的专章,在第三产业的分析方面有较大差异,视不同对象新增有旅游地理、邮电通信业布局、商业贸易地理、中国对外贸易地理等内容;在区域分析方面自中期开始融入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的内容。另外,曹祥深(1988)首次专章介绍了城市地理,刘国永(1989)首次使用了“经济网络地理”(包含中国经济带、经济区及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章,李云明与谭汉林(1989)首次设立了一章介绍港澳地区的经济概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元素的出现也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有所体现,如论述了乡镇企业结构及其地域组合问题,再如介绍了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问题。1993年的华东师大《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对前两版进行了较大的更新。
④研究深度:该阶段许多书籍在分析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的视角,也从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多个视角论证中国经济地理的应用,学术水平有所加深。
3.科学阶段:体系突破,观念创新
以吴传钧院士的《中国经济地理》(1998年)为代表引领学科进入了科学化阶段。该著作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成果,开创了一个中国经济地理跨世纪的新时代。胡兆量(1999)评价该书以“体系的突破,观念的创新”影响了中国经济地理科学研究的进程,具有强烈的规律、系统、时代和弹性观念。邬翊光(1999)也同样评价该书“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地理著作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区域地理单纯描述地理现象的内容”,将理论融会到地理知识中,用理论指导内容,使知识依据于理论,加入大量新观点,成为我国里程碑式的巨著。
除了吴传钧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的巨大成就外,这一阶段还有若干具体特点。①出版数量:1998年至2006年,共有13本《中国经济地理》出版。1998年出版4本,1999年、2002年、2005年每年有2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