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走进敦煌的魔鬼

作者:何 奇 陈 钰




  父亲怀抱着孩子呆愣愣地立在那儿,好像是在做梦。听老道说这孩子与佛道有缘,将来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东讨西要,把孩子抚养着。
  孩子渐渐长大了。老道说的那些“道语”,却没有一点应验,他们的家道还是那么贫穷,日子还是那么苦焦,甚至一天不如一天。
  这年,家乡麻城一带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王道士的父母饿死在逃难途中。他举目无亲,于是,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到了贫瘠的陕西(据敦煌老年人说,王道士操一口较流利的陕西话。这就说明他在陕西居留时间较长),在陕西奔波流浪了数年后,他又随着逃难的人群西去。路过酒泉时,见这里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就留了下来。先受雇于一个地主,放了几年羊,种了几年地。又去肃州巡防营当了兵。退伍后,大概因为“历经磨劫,灰心名利”,而束发出家,拜一位道行高洁的道长做了弟子,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生活。
  他到处漂泊,用宗教语言叫“云游”,去过酒泉南部的文殊山、金塔寺、法庄寺、张掖寺等名山大寺,最后云游到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他来这里,见三危山雄奇险峻,大泉河谷深旷幽美,地势独特,到处飘动着仙气灵光,就认定这是个修仙布道的好地方。但莫高窟是佛教圣地,他是道教徒,要在这里落脚自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为了在这里立住脚跟,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把着眼点放到莫高窟下寺,用化缘、摆道场挣来的钱,雇佣附近的民工,开始建造道观,修复倒塌的洞窟……
  王道士落脚下寺后,靠几个民工坚持不懈地干。几年过去了,修复了不少洞窟,清理了不少积沙,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道教场所——太清宫,还在洞窟前栽下一棵棵白杨树。洞窟面貌有所改观,游人香客不断增多,莫高窟的香火渐渐旺盛起来。
  就这样,他在莫高窟弄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地盘。一个道教徒,能在佛教圣地开辟这样一块天地不容易啊!他每每面对自己修复的洞窟、清理的沙石和一排排新栽的白杨树,心里就感到欣慰,溢出一股自豪。
  他的日子开始平静了,整天优哉游哉的。除了年头节下,接待来莫高窟烧香磕头的香客游人,就骑着毛驴到敦煌城和乡间摆道场,或去看干女儿……
  谁料,七佛殿发现的密室和经卷、佛画,如同平静的湖水里投下巨石,一下搅乱了他平静的心。面对洞窟中一堆堆、一捆捆经卷文书,王道士心绪烦乱,不知这件事是福,还是祸?
  
  遭遇土匪绑架
  
  然而,他害怕什么,偏偏就遭遇什么……
  这天晚上,一伙蒙面大盗来到莫高窟,把王道士悄悄绑架到大泉河上游的柳树林里严刑拷打,逼问藏经洞发现的金银财宝放在什么地方?叫他交出来。
  藏经洞发现的是佛经书画,哪有金银财宝?王道士自然无法回答。
  那头目上前拍了拍王道士的肩膀道:“说实话吧,免得皮肉受苦,丢了性命。”王道士再次解释说藏经洞根本没有金银珍宝,那些金银财宝之说是误传……然而,不等他把话说完,那头目一声令下,王道士被吊在大柳树上。
  王道士气愤至极,冤屈至极,绝望至极。在那一瞬间,他心里悲恸到极点:这个藏经洞自从发现到现在,他的心里就没有踏实过,经常战战兢兢,现在又要搭上性命,不由心里发寒,眼眶里流出几颗浑浊的老泪。
  那头目见他流泪了,以为他回心转意,于是,给他的喽啰们打个手势。喽啰们松开套绳,悬吊在半空中的王道士两脚落在地上。那头目凑到王道士跟前道:
  “本大王清楚王道士不会为了区区钱财舍了性命。说吧,这是最后的机会。”
  王道士被套绳勒得脸色青白。他搓着脖颈,喘息着说不出话来。当那头目再次逼问时,王道士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冤枉,冤枉哇!你们逼我说出藏经洞的金银财宝,可藏经洞哪有什么金银财宝哇……冤枉,呜呜……你们如果缺钱,寺里有几头毛驴,十几只羊,还有几石麦子,你们全部拿去,全部拿去!别再折磨人了,这是罪孽啊,要遭天打五雷轰哇!呜呜呜……”
  当时,不知道王道士是心里憋得慌、冤得慌,还是面对死亡什么都不顾忌了,居然撕心裂肺地哭嚎起来。他边哭边叫骂着,那情景如黄河决堤。
  那头目和喽啰们见此情形一时愣住了。
  天渐渐亮了,那头目大概见拷问不出什么,又大概相信了王道士的话,大概还怕天亮以后被寺里的人发现,于是,扔下王道士匆匆离开了柳树林。
  临走时,那头领扔下一句话:“今天饶了你,改天我们还会来找你的麻烦!”
  天亮后,王道士被弟子们抬回居室。干女儿李翠花和弟子赵梦,每天守在他的床前,熬药、端吃端喝。经过十几天的精心照料,王道士的伤渐渐好了,身体慢慢恢复。一场劫难过去了,但他余悸未消,知道那伙强盗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准哪天还会来找麻烦。所以,时时提防着。弟子赵梦见师父心神不宁,就建议道:
  “师父,干脆把那些东西烧了,或者送到别处去,免得招惹是非。”
  王道士摇摇头,道:“不,不能烧,也不能送出去——那都是经卷。”
  赵梦又说道:“可留着那些破经卷,这些日子出了多少麻烦事,您老也跟着受苦,弟子们心里难受啊!”
  弟子们也都跟着应和道:“就是,就是,让师父吃了那么大的苦,弟子们心里很难受。”
  听到徒弟们说出这样的话,要在平日他会发作的。一个宗教徒,怎么可以随便焚烧经卷呢?这是大逆不道,这是造孽,佛祖会降罪的!再说,这些东西的主人是谁,还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扔掉?但他清楚,此时弟子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全都是为了他好。所以,他没有责怪弟子们,凄然道:“我受点皮肉之苦不要紧,过几天就好了,你们放心吧。”
  弟子们说:“听说那些土匪们还要来,不烧了,还会招劫难……”
  王道士道:“那些狂徒们是冲着金银财宝来的,并不是冲佛经来的,咱们可不能胡来!”这句话带着明显的责怪,众弟子们不作声了。
  弟子们都去了,李翠花私语劝说:“我看弟子们说得在理,留着那些东西是个祸害,迟早还会惹出麻烦,不如就……我可害怕你再出什么事。”说着,就扑在王道士的胸膛上。
  王道士轻轻抚摸着她的后背道:“好乖乖,我不要紧,不要紧,你就放心吧。”
  李翠花又要劝说,王道士就说:“原先,本道也想把那些东西烧了,留着也没有多少用,但那东西是经卷和佛画,是念经用的,是神物,你说说,如果烧了,或者扔了,会招来什么罪过?”
  他这么一提说,李翠花就突然紧张起来:“对对,不能烧,千万不能!我不该说这些,不该,罪过,罪过……”她是个很虔诚的香客,就赶紧双手合十,跪在佛像前祈祷起来。
  从此,再没有人说焚烧之事。
  过后,赵梦试探着问王道士:“那些经卷和佛画是神物,不能焚烧是对的,但总不能就那么敞着门放着,得想个办法……”
  王道士思考半晌,道:“我想,先请木匠师傅在洞口装上门框,安上木门,用铁锁把它锁起来,好好保管着,等以后再说吧。”
  “嗯。”弟子赵梦点点头。他觉得如果不烧毁,最好的办法就是封存起来,免得招惹是非。他准备去办,王道士又叫住他,反复叮嘱道:“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受潮,防止偷盗。再就是没有本道的许可,任何人都不许动里面的东西,也不许打开藏经洞的门,免得以后出麻烦!”
  赵梦领“旨”走了。
  王道士安顿好后,仔细想想,觉得这样处理藏经洞的经卷最为妥当。他虽然不懂这些东西的考古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可作为一个道士,一个宗教徒,却懂得这些古经卷是有用的,是佛教徒的神物,甚至是神圣的。损坏或者丢失,都会成为千古罪人,同时还会触犯神灵,降罪于他。而且,还觉得既然主人把这些东西整整齐齐、秘密封藏起来,说明不是非同一般的物件,以后还要用,给人家损坏了,或者丢失了,以后主人会怪罪他,还会来找他的麻烦。所以,与其招惹那么多麻烦,就不如安门挂锁,妥善保管起来。
  王道士虽然安顿弟子们锁上了藏经洞的门,但土匪们留下的那句“改天还要找你的麻烦”的话,仍困扰着他,令他时时心神不宁,如临大敌。
  但一个月过去了,那伙强盗再没有出现;又过了一个月,那伙强盗仍没有出现。王道士想,这伙强盗大概探明藏经洞真没有金银财宝,所以放弃了对莫高窟的侵扰。
  由此,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但转而又深深喟叹一声:
  “藏经洞啊,你害得本道好苦哇!以后不知还会遭遇什么麻烦……”
  
  古怪的道台大人
  
  在封锁藏经洞之前,王道士挑选了几捆经卷带回自己的居室。他想研究研究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宝物,值得先人们秘密封藏在莫高窟的洞子里。以后的时间里,他一有闲暇便拿来翻翻看看,可最终没有“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那几卷古经就这样被“冷”在了他的书架上。
  正如后来人们扼腕痛惜所说的:藏经洞发现的珍贵文物,掌握在这样一个人手中,被掠夺、流失、破坏是很必然的。
  王道士的创伤痊愈了,心思又放在扩大自己的“地盘”上:修复三层楼殿和洞窟长廊,请工匠雕塑道家神像,在长廊上绘制唐僧取经之类的壁画,还计划把洞窟凿通,互相串连起来,便于香客拜佛游览,招徕更多的游人。
  为了实现他许下的宏愿,他经常骑着小毛驴到敦煌县城和乡村去化缘、摆道场、筹措资金钱财。然而,化缘筹措的钱财,远远不够修建三层楼和修复洞窟,怎么办?
  他心里很着急。
  于是,苦思冥想着来钱的路子,最后,把目光盯在书架上的古经卷和绢画上。他先前对这些东西“研究”了一番,虽然没有弄出个所以然,但根据他的经验,觉得这些东西肯定很值钱,否则,先人不会把它秘密封藏起来,之所以现在没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是因为没人识货,不懂这些东西的价值;二是因为经卷锁藏在洞窟里,人们没见过这些东西,当然不知道它的价值。于是,他决定把经卷拿出去,在外面张扬张扬。他想,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他不识货,也许外面有人识货。即就是无人识货,也可以通过张扬宣传,扩大影响,招徕更多的香客游人,获得人们的捐资和香火钱,这也不失为一条生财之道。
  过后,他挑选了几包古经卷和绢画,骑着小毛驴去敦煌县城,先让一些地方官员、绅士和文化名流观看藏经洞里发现的物品,而后逐渐扩大范围,后来还在莫高窟举办了几次经卷、文书和绢画展览,请当地名流志士和香客前来观赏,以便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和好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东奔西走,又到处宣传张扬,王道士发现敦煌尽管有一些爱好金石、喜欢收藏的名流志士,虽然他们也对藏经洞的宝物赞不绝口;甚而,还有些人想办法从他那儿“套”几卷出来,拿去私藏,或者赠送友人,但真正懂得那些古经和古文书价值的人却不多,也没有人愿意掏钱购买或者捐助。
  他满怀希望通过宣扬唤起人们对莫高窟藏经洞的重视,招徕更多的香客,获得大笔的捐资,没想到收效很小。看到这些情况,他大失所望。时常仰天自叹“深山有宝无人识”。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仍然想着利用这些经卷发财,实现他的“宏愿”。他虽为道士,但他深知无论哪朝哪代,都是当官的说了算,要解决问题,达到他的目的,唯一的路子就是攀附权贵,祈求衙门。
  这时候,他想起了安肃兵备道道台廷栋。他在酒泉当兵流浪时,就听说过这个道台大人是个花翎三品,擅长诗文,尤工书法,算是个有文化的官儿。所以,他决定去找这个有权有势,又有文化,又有地位的大人物。
  酒泉(时称肃州),距敦煌莫高窟遥遥千里路,荒无人烟。
  但王道士说走就走。他从藏经洞选出一批他认为值钱的经卷佛画,骑上他的小毛驴,踏上去酒泉的戈壁小路……
  一路风尘,一路艰辛,终于来到了酒泉。
  那时的酒泉土墙高筑,戒备森严。以钟楼为中心,四周是低矮简陋、破烂不堪的客栈铺店。王道士进城后,用褡子装上经卷佛画,马不停蹄地去拜见道台大人。
  道台大人的门坎并不好进。王道士衣衫破旧,脸色黑灰,还没到道台大人家的大门跟前,便被侍卫几声喝斥:“去去,走远点,走远点……”
  王道士知道侍卫误认为他是叫花子,于是,赶紧通报家门:“本人是从敦煌莫高窟来的王道长王圆箓,要拜见道台大人。”
  中国人有句俗话:越贫穷的地方,人们越相信神鬼,越尊崇佛道。所以,侍卫听他是从敦煌莫高窟云游而来的道士,又见他肩上背着鼓鼓囊囊的一大包东西,面色立时变得柔和了,忙去给道台大人通报消息。
  道台大人喜好书法,正关门闭户,潜心练习。听说敦煌莫高窟道士来拜见他,心下感到奇怪,但因为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书法很有兴趣,所以“爱屋及乌”,允应王道士进来拜见。
  王道士见到道台大人寒暄两句,便迫不及待地述说藏经洞发现的经过。他说:“……那天晚上莫高窟七佛殿突然天炮轰鸣,金光万道,仙女飘然,香气四溢,天亮后发现那儿出现一个神洞,里面堆满万卷经书和神物。”云云。
  王道士绘声绘色,神神秘秘地述说着,道台大人明知王老道话中有水分,但经不住他一阵神吹,听得心花怒放,惊羡不已。王道士见状,心里大喜,感到火候已到,便话锋一转道: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