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走进敦煌的魔鬼

作者:何 奇 陈 钰




  那晚,他失眠了,在地上走来走去想办法。第二天,王道士找来几个民工在藏经洞门前砌起一堵砖墙,同时,把看门的黑狗拴在藏经洞门口。并给所有的人宣布:兰州的藩台大人传来旨命,勒令砌墙封洞,锁藏经卷,再不许任何人开启!
  藏经洞第三次封闭起来了。
  
  斯坦因吃了闭门“墙”
  
  斯坦因和他的挖掘队回到敦煌后,听说王道士回到了莫高窟,便留下助手看家,自己和蒋孝琬骑着马朝莫高窟赶去。
  那天正好是沐佛节,莫高窟举行盛大的沐佛会。敦煌城中热闹非凡。
  斯坦因和蒋师爷把马拴到大泉河畔的白杨树林里,密商一阵,便去拜见王道士。当他俩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太清宫门前时,看到一个道士正在应酬前来烧香磕头的香民。蒋师爷认定他就是王道士,于是,上前问道:
  “您就是王道长?”
  王道士抬头见是个陌生人,迟疑一下,回答道:“敝人就是王圆箓。”
  蒋师爷见真是王道长,便给他介绍斯坦因:“这是斯坦因大臣,他从遥远的地方来看望道长。”
  王道士看了斯坦因一眼,便知道是从外国来的洋人,就嘴里叨咕着:“你们,好好,来了,来了……”
  斯坦因不明白对方说什么,只好大瞪着眼睛望着对方的嘴。他发现这个王道士个头很矮小,脸庞瘦削黝黑,目光呆滞浑浊,言谈举止迟钝缓慢,特别是身上穿着的青灰色道袍,脏兮兮的,又显得空荡荡的,好像干柴捆上套了件宽大的布袋,没有一点道家的风范和仙气灵光。他跟中国不少佛道僧侣打过交道,在他的印象中,那些大师们都有着仙风道骨和清雅俊逸的飘洒风度,而眼前的王道士猥猥琐琐。由此,他对这个王道士有点失望。
  然而,斯坦因没有因为王道士的猥琐和小气而失去对他的热情。他满脸笑容,上前跟他握手寒暄。但王道士面对过分热情的斯坦因,半天才伸出自己的手,但刚握了握就马上放开,缩回到袍袖里,好像小偷怕别人抓住他伸出的手。
  斯坦因对他又增添了一分失望。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王道士装出来的。因为面对这些外国老毛子,他表现得过于精明强干,他们会全力以赴对付他,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他。所以,他只好装聋卖哑,让他们轻视他,事情就好办了。
  王道士看到斯坦因热情的目光里带着轻蔑,心里窃笑一下,朝他点点头,道:“两位施主,你们先去游一游,本道要去接待上香拜佛的……”说着就溜开了,因为他已觉察到这个外国人来得不善,不能随便敞开家门让他们往里闯,先躲避躲避再做打算。
  斯坦因和蒋师爷摸不着王道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见他忙着去接待络绎不绝的香客,就随着人群去游览观光了。
  斯坦因今天的心情特别好,因为他门终于见到了王道士。尽管王道士的“音容笑貌”有点令他失望,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他的好心情——他根本没有必要去要求王道士的外貌和风度,因为这些对他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藏经洞里的文物!他清楚,王道士越傻越笨越迟钝,就越好唬弄,挖掘工作也就越便利、越好办!这不是很好吗?
  他早就谋算好了,他要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凭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征服他,他对自己的智商非常自信。此时,他虽然随着人群转悠着,心里却不断谋划着怎样行动。同时,还想去七佛殿里看看,但此时游人很多,不便行动,所以他只好耐着性子,等待机会。
  中午时分,游人香客们三三两两去洞窟前的百年老榆树下纳凉,或午餐小憩,洞窟前的人渐渐少了。斯坦因见机会来了,便扯扯蒋孝琬的衣角,向七佛殿悄悄转去。到七佛殿门前,他迫不及待地朝里观望。
  然而,他只看了一眼,便突然怔住了:藏经洞门前砌起了砖墙,门外拴着大黑狗!
  他仿佛当头遭了一记闷棍,身子悠悠晃晃,坠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一天的好心情,就这样被撞得支离破碎。他隐隐感觉到:这个看起来猥猥琐琐、没有一点仙风道骨的道士,是个不好对付的人物。
  蒋师爷见他的情绪一落千丈,便上前劝他道:“斯坦因大臣,不要垂头丧气嘛!俗话说好事多磨,不多磨几次,不碰几个钉子,哪能成就好事?现在咱们先到别处去看看。”
  斯坦因苦着脸道:“你看这……哪里还有心思去……”
  蒋师爷笑了笑道:“看你看你,怎么刚碰到一个小小的钉子就成了这样?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咱们从长计议,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说不定这堵砖墙恰恰是好事的开端。塞翁失马的故事听说过吗?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斯坦因没了游兴,加上王道士无暇接待他们,便乘马踏上回县城的小路……
  
  又一次来到莫高窟
  
  闭门“墙”的遭遇,使斯坦因愁眉不展,打不起精神。
  然而,回到驻地后,蒋师爷却显得悠闲自得,无事一般。每天反背着双手,在果园里的树荫下踱来踱去,好像在吟诗诵经。斯坦因没好气地说:“好我的师爷!我愁得睡不着觉,你却无动于衷,一点都不着急。”
  斯坦因这么说,但他心里却明白:蒋师爷是三国时的“孔明”——在运筹帷幄。他嚷叫了几句,见蒋师爷沉默不语,就又嚷道:“我的师爷,有什么高见快快说出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蒋师爷停住脚步,捻着胡须,沉吟片刻,道:“高见倒没有,只有一个想法……”
  听此话,斯坦因抢上前问道:“什么想法?快说出来听听!说出来听听!”
  蒋师爷凑近他,道:“两个字,交换。”
  “交换?”
  “对,交换。”
  斯坦因似不明白:“用什么交换?”
  “马蹄银或者礼品。”
  斯坦因道:“你们不是说出家人不爱钱财吗?”
  蒋师爷摇摇头笑着道:“据我所知,这个出家人不像别的出家人。他生活潦倒,半路出家,钱财对于他具有特殊的诱惑力。再说,他现在正修补洞窟,绘制壁画,还许愿重修三层楼殿堂,这些都需要大笔钱财,他王道士哪里有这么多银子?——所以,王道士现在最最需要的是银子,只有银子才能打动他的心!”
  “是是……”斯坦因听后连连点头,脸上渐渐露出敬佩之色。这个师爷就是高明,竟把王道士的“底”摸得这样清楚。对症下的这副“药”,不失为高招。斯坦因提出马上到莫高窟去。
  蒋师爷道:“这几天逛庙会的人还很多,碍手碍脚什么事也办不成,过两天再去吧。”
  斯坦因又点点头。
  过了两天(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和蒋师爷带着自己的几个随从,在三个带洋枪的沙洲营大兵的护送下,第三次来到莫高窟。
  庙会已经结束,游人香客们都离去了,莫高窟此时清静而安详。几个小道士在那儿默默地清扫着游人香客们遗留下的垃圾。
  王道士在居室里记载着游人香客们的捐赠情况。对于斯坦因的到来,他早就料到了,但想到接待的问题,他犹豫了:去接待吧,害怕被他们粘上,日后有麻烦;不去吧,又于情于理说不通。他左右为难,最后决定:先不见,拖着,实在磨不过,就给他们点好处唬弄走。
  但是,王道士小看了这些人——斯坦因和蒋师爷经过密商之后,决定在莫高窟驻扎下来——不走了!
  斯坦因在洞窟前转了一圈,看中七佛殿对面的树林子。于是,指令随从把挖掘队的帐篷搭在树林里。为了便于秘密行动,他把自己的小帐篷搭在旁边的僻静处,把蒋师爷的帐篷搭在王道士的居室隔壁,把林大人派的那三个沙洲营大兵和其他人安顿到上寺,免得他们监视他的行动。这些当兵的图清闲,图自由,巴不得住远点。所以,对斯坦因的安排很满意。
  一切都安排好了,斯坦因没有先去拜访王道士,而是按照蒋师爷的“导演”,装扮成虔诚的朝圣香客,装模作样挨洞窟去烧香拜佛,施舍香火。他计划在赢得王道士的好感后,再带着贵重物品前去登门拜访,贿赂这个“大神”!
  几天过去了,斯坦因觉得火候已到,便携着礼品前去拜访王道士。
  那些日子,王道士通过暗中观察,见斯坦因为佛窟大把捐赠钱物,施舍香火,心里已对他有些好感了。此时,又见他带着布料和贵重礼品来拜访,脸上出现了笑纹。他是道士,把登门捐赠香火的香客拒之门外是不合适的。他当时对自己的行为做了这样解释。
  斯坦因刚坐定,蒋师爷就再次向王道士介绍斯坦因:“这位是斯坦因大臣,是西方国家专门研究佛教和道教的专家。他曾经发誓许愿,要游遍东土的每一个名寺古刹,全面研究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渊源。他早就闻听道长的大名了,所以,不远万里慕名前来拜见王道长,讨教佛道大法。”
  王道士听着,一言不插。
  蒋师爷继续说:“三国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我们也已经是第三次来莫高窟拜见道长了,请道长多多关照,不吝赐教!”
  王道士咧了咧嘴:“不敢当,本人也是半路出家,对佛道不咋懂,哪里谈得上赐教。”
  蒋师爷赶紧抢着说:“道长太谦虚了。您在这里开凿洞窟,修建庙堂寺院,绘制壁画,整理古本,诵经传道,大做善事,四乡八镇的人们都称您王菩萨,您一定得给我们传传道法,赐教赐教!”
  蒋师爷的恭维,使王道士心里开始发热了,身子也渐渐轻飘起来:“过奖了,过奖了!那些深奥的佛道之法,我知道的也不多,既然你们来讨教,我就尽力而为吧!”
  蒋师爷见火候到了,便明知故问:“听说莫高窟藏经洞是王道长发现的?那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啊!”
  一提到藏经洞,王道士突然不说话了,目光也游移不定。
  蒋师爷感到自己刚才有点唐突,不该现在提及这个问题,就赶紧把话头引到别处:“王道长最近身体好吧?”
  王道士顿了半天回答道:“还可以。”
  客厅里出现了沉默。蒋师爷感到交谈不能再继续下去,便闲谈几句告辞了。
  双方第一次交锋就这样无果而终。
  斯坦因心里焦急,闷闷不乐。
  后来又与蒋师爷前去拜访,但每每提到藏经洞的事,王道士便把话题引开,或者假装糊涂,避而不谈。斯坦因和蒋师爷几乎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后来,斯坦因在他的考察记录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看起来他是一个很古怪的人,非常胆小怕事,还不时流露出一种令人讨厌的狡猾的表情……从这第一次见面就可以看出,显然他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
  他真想派人偷偷拆了那堵砖墙,在夜晚采取盗窃的办法,把藏经洞的“珍宝”弄到手。但是,当他看到朴实虔诚的敦煌人、在洞窟上干活的精干壮实的民工,这种想法就被强压下去了。他不敢那样干,那是会激起众怒,把他自己葬送在熊熊燃烧的火海之中的!
  这天晚饭后,斯坦因把自己关在帐篷里苦苦思索,这时蒋师爷悄悄来了,他就埋怨蒋师爷:“看来你的办法也行不通啊!”
  蒋师爷摇着头道:“不不,斯大臣你错了。难道你没有发现他这几次的态度比上次的态度好多了吗?那天他接待了我们,又表示给我们赐教,这都是好的开端,说明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就这样进行下去绝对没错。”
  斯坦因默默回想起这两天跟王道士交谈的全过程,觉得蒋师爷的分析多少有点道理,就点头道:“他的态度是比前次好了,不过,从这两天的交谈中,我发现这个王道士是个很难捉摸的人,很不好对付。”
  蒋师爷接着道:“我也有同感。”
  “你也有同感?”
  “是的。”蒋师爷说,“所以,你我以后干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多动点脑子,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斯坦因点了点头。罢了,问道:“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蒋师爷道:“按原定策略进行!”接下来,他给斯坦因耳语一阵。
  斯坦因高兴地叫喊:“OK!”,挥手打了个漂亮的响指。
  
  马蹄银的诱惑力
  
  接下来,斯坦因再没有去跟王道士周旋。他按照蒋师爷的“导演”,仍然扮作一位虔诚的香客,到各个洞窟里磕头拜佛,施舍香火,并瞅准机会拍摄照片。他的目的是要给王道士一个良好的印象,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提防。至于如何与王道士周旋,由蒋师爷亲自出马“迂回作战”。
  蒋师爷是很自信的,他一定能够战胜这个“大神”。
  然而,王道士并没有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他一面应付着蒋师爷,一面派小道士装扮成游人香客,暗暗跟踪斯坦因,看看这个“洋鬼子”到底耍什么招。但几天时间过去了,王道士发现斯坦因并没有什么过份的举动,他觉得很奇怪。这天晚上,他派出去的小道士来到他的居室 ,他悄声问:“今天有啥情况?”
  小道士回答:“那个外国人除了挨洞窟烧香拜佛,施舍香火钱,再没有干别的什么 ……”
  王道士倒背双手,在地上慢慢踱着,思考着,半天又问:“还有什么情况?”
  小道士想了想,道:“那个外国人对佛很敬仰,施舍也很大方,到哪一个洞窟都掏钱……看他那虔诚的样子,好像是个大教徒……”
  王道士默不作声,仍踱着步。
  小道士以为自己说错了话,忙打住话头不作声了。
  王道士向小道士挥了挥手:“去吧。”
  小道士退了出来。
  王道士又踱了两步,停住,自语道:“看来,这个外国人真是个研究佛教的……”
  从此,王道士对斯坦因的警觉渐渐放松了。他想,如果他真是研究佛教的,又出手那么大方,何不跟他们拉拉关系,让他们多捐赠点银钱,好用来缓解凿洞、修建画廊工程的困难,如果捐赠得多,还可以用来修建三层楼。何乐而不为?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