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关于语文能力系统的思考

作者:余应源




  1.底层即低层,是言语能力的个体素质层。说、听、写、读四种能力是构成言语交往能力的基本因素,作为因素性能力是个体可以而且必须具备的。个体具有说话、听话能力,才能与其他个体进行口语直接交往(际)活动;只有具备写作、阅读能力,才能与人进行间接的书面交往(际)活动。应该注意到,听说读写活动及其相应能力是可以在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的。虽是社会交往的构成因素,也可离开交往而存在。个体自言、自听、自写、自说,这也是一种活动,自己可以和自己“交往”嘛。故我称为言语交往活动能力的基础层、底层,构成的基因成分。
  2.中层,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往能力为社会实践层。语言因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而产生,口语直接交际、书面间接交往,两者均是社会言语交往的实践层面,说听、写读是因这两种交往而分别形成的。口语交际是所有正常人天天要进行的活动,书面交际(注意!写作和阅读都是交际、交往)也是所有文化人少不了的活动。这两类交往活动常常是分别进行的。因为是现代人天天都要进行的活动,与之相应的能力是言语交往、交际的实施层,我称为中层,即中间层。
  3.高层,口头言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往能力综合运用层:言语综合能力,即《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所述的语文综合能力。人类自从产生文字、形成书面语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同时综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交往活动,而且社会越发展这种综合运用越需要,越显得重要。现代社会生活凡是较重大的交往活动,往往都需要同时运用口语和书面语,需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求职、签订合同、公证、诉讼、会谈、访谈、研讨、论争等等均如此。语文综合能力——依据社会交往目的、任务的需要,择优组合听说读写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完成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言语交往能力,它处于语文能力系统的顶端。
  
  四、言语活动的范化和异化及语文能力的社会本质
  
  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指向当前语文教学片面强调个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近些年一些人片面宣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没有惟一答案”;滥用创造性阅读的概念,主张什么“个性化阅读”;张扬所谓“个性化写作”,写作只为自己不管读者,简直由意识流变成了荒诞流!就是说,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界涌起了一股片面夸张、强调言语活动中的个性,割裂交往双方,忽略、忘记言语活动社会共性、社会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已经在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必须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言语活动与言语能力的社会性本质。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一个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客观事实:人类因群体内个体与个体间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将一般动物的叫声发展为语言。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成为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成为人类社会积淀传承文化、促使社会发展的工具。这是任何批判工具论、批判科学主义的人永远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活动是社会个体与个体间的社会性活动,而非孤立的纯个体的个性活动。说与听是个体之间的社会性交际活动;记录口语的写作是为了给别人阅读,阅读的是别人写的文本,读写仍然是个体之间的一种社会性交往,只不过不是面对面(当然可以面对面写与读),而是通过文本作中介来进行的间接的交往活动,这仍然是社会性活动,与口语一样必须遵守语用原则。与言语交往活动相应的言语能力的本质,自然也应该是社会性言语活动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语文能力既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语文教师除应学习普通心理学外,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可惜社会心理学对此的研究还很不足。
  言语活动是个体间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它就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这两重属性的关系如何,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语言的产生与社会交往的功能决定它的社会性本质,此外,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双方,必须依托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的字(词)汇与语法,必须遵循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的语用规则,必须基于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的共同语境,交际双方必须处于共同的由双方情况交织形成的具体的话语情境(语境),使用共知的能相互理解的表达方式……就是说必须遵守该民族言语交际的共同规则、社会性规则,使言语活动规范有效,我将此称为言语活动的规范化,简称范化。但也必须看到,交际双方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个体,个性必然渗透到共性的活动中。交际的共同规则会受到个性的冲击常常会发生变异,出现某种新的特质,我将此称为言语活动的异化现象。
  范化和异化也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常态是范化处于主导方面,异化处于次要被约束的地位,这样交际、交往才能进行。若双方都以个性的“理念”行事,我行我素,异化处于主导地位,不遵守共同规则,交往是不可能进行的。但异化并非全是消极的。异化的结果是突破常规出“新”。不过一般说“新”有两种情况:(一)能适应具体交际语境,体现真善美,被对方、社会接受,这便是创新,影响所至可能成为新的言语交往规则,形成新的规范,推动着言语活动的发展;(二)背离具体的交际情境,给人以假恶丑,不能为对方、社会所接受,便会被社会所扬弃。因此,我们说合理的异化恰恰是言语活动发展的动力。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言语活动和言语能力的社会本质,坚持共性为主;但也必须承认它的个性,有区分地对待个性现象。要记住,千万人阅读的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惟一的特定的哈姆莱特,一个要报父仇的王子。必须老老实实、正确理解作者创作的文本,认清文本意图、主旨、特别是形象的惟一性,读者读解文本时头脑中再造的形象具有差异性、个性,这是必然的,但不能背离作者文本这个“惟一”。至于一般写实的文章,特别是说明议论的文章,它的中心主旨、观点、内容都是惟一的,更不容读者个人任意曲解!写作也必须考虑读者,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语用原则。要记住写作仅是间接交往的一方,与你对应的是读者一方。言语——语文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个性;言语——语文能力是基于个体心理,更是社会心理问题,即使是对待个体言语心理因素也在于认识、把握个体心理的共性方面,而非纯粹的个人的个性因素。
  
  五、语文能力概念系统是动态发展的
  
  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言语活动是动态的过程,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交往,它的构成因素一直处于变化运动之中,此不多言。(二)社会的言语活动、个体的言语能力,都是由无到有、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的言语活动,相应的言语交往能力,包括读写听说能力,是怎样由低到高发展的,至今研究不足,需加强研究。个体言语能力的形成发展,对语文教学而言更有直接的重大意义,对此同样认识研究不足,更急于加大研究力度。我们的语文教学长达12年!小学一年级学生与高三学生相差多么大啊!他经历了儿童、少年到青年的变化,而我们的语文能力呢?说来说去还只是“听说读写”!初小、高小、初中、高中,语文能力有什么不同?到底发展在哪里?有什么质的差异性?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都不清楚!这样教学自然也清楚不了,这样教学水平怎么能高呢?
  在《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中我们指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发展中的能力,经历着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由自我核心言语交往能力水平,经过你我之间言语交往能力水平,发展到初步社会言语交往能力水平;各阶段在语感、言语交际和言语调控三方面都各具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有不同的核心、动力。低段的核心在汉字能力,中段的关键是真正养成阅读能力,高段则应注意初步的写作能力、篇章能力。我们所论的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言语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