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窦娥冤》典故魅力探求
作者:张 悦
程凡:这堂课的设计也值得肯定。
张老师在课前通过发放预习问卷的方式,了解到了学生共同的疑问,应该说这时的疑问是浅层次的,并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只是单纯的不理解(疑惑)而已。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够设法开启学生思维的机器,从简单的问题的解决,进入到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张老师在学生通过阅读注释解决了四个典故的基本意思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四个典故中的人物命运有什么共同之处?”把“是什么”的问题引向了归纳概括的层次,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望帝啼鹃”并无冤屈的疑惑。只有学生真正产生疑问的时候,老师的适时点拨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老师是深谙此中道理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张老师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一环扣一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梁玉萍:把理解典故作为《窦娥冤》的突破口来设计教学,恐怕未必妥当。
阅读时的难点未必就是整个文本理解上的难点。任何古典作品,今人读它,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字词、用典理解上的障碍。《窦娥冤》也不例外。但这些都只是表层的,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而文本理解上的难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文本内容上的;作者创作意图和手法上的。显而易见《窦娥冤》的故事内容,学生阅读时,大体都能了解。但情节并不复杂的《窦娥冤》何以被称作元杂剧的经典作品?它超越时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却未必能被今天的学生意识到、所接受,如何设计教学,达到这一目的,才是教学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在现行语文课改注重形式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或偏移了对文本实质内容的把握。
陈玲:王荣生先生把课文分为四大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从课例来看,张老师是把这篇课文处理成“例子”的。但我觉得无论从《窦娥冤》本身的经典价值,还是它在单元编排中的开篇地位,教师还是将它处理成“定篇”更恰当。
当然,为了扫除典故理解障碍,不妨在预习时教师下发典故原貌、典故释义材料或学生自查资料解决。如果想涉及典故的魅力,可以在想象、夸张的浪漫手法和雅俗共赏的本色语言中略加体味。
我觉得,把这样一篇绝美的经典剧作处理为“探究典故”实在可惜了。
桂维诚:执教者张老师是全国赛课一等奖得主。她的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她在教学中感情充沛,有一种优雅的感性之美。不过,这一课例却具有一种理性化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思路缜密——释其义,解其旨,求其同,感其情,悟其理——俨然就像一篇论文提纲。这也许是张老师的新尝试吧。
本教例以课堂预习问卷调查的难点为依据,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对典故进行了一番深入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大胆质疑,广泛探讨,查阅资料,归类总结,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查阅资料是探究式教学的必经阶段,遇到疑难或产生怀疑的时候,查阅资料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是得出新结论的依据。这节课对“望帝啼鹃”这个典故精义的探究,显然是重点之一。不过,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我有点不同看法:张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后,就直接用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里的解释作了阐释。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查阅资料呢?这个过程也许比结论更有意义。
【综合点评】
梁玉萍:讨论文言文教学,首先得弄清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教文言文?第二,语文的内核是什么?这些问题论者多有阐释,兹不赘述。
就现状而言,我以为文言文教法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纯粹的字词句串讲,一种是架空的分析鉴赏旁征博引。
现在,第一种倾向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至少在公开课上教师会有意回避;而第二种倾向当下却十分盛行,目前不少教师似乎已经不屑于在语言层面上进行文言教学了。本期几个课例也有此迹象,当然教师处理得都不错,不过如果稍微过头,就非常危险。这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彭林虹:文言文教学还必须高度重视唤起学生的人生体验。
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阅读者一次跨越时空的生活体验。而文言课文由于语言的障碍,理解愈发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根据文本设计唤起、唤醒学生情感,使之进入情境,换位思考主人公的心境、际遇,明白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这样学生才算真正读进去了。
因此,目前不少人大力宣扬的读读、背背文言学习法,我并不完全赞同。文言需要背诵,但是单纯的背诵并不能保证文言学习的效果。因为,脱离学生人生体验、不顾学生生活积累的学习注定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
桂维诚:文言教学尤其要注意三点:
一、以语言为主体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精神。所以离开文言语体,抛弃文言文本,也许这一切就会消失殆尽了。任何人不可能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或者相关句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而主要凭借语感的同化、顺应作用来理解文本。
二、以语感为核心
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作为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是对语言感知、领悟、把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它作为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话动中起关键作用。所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上。
三、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而对于学生来说,要体味千百年前古人的情感,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袁湛江:万里国际学校语文教研组曾经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精心研究文言文教学,后来根据文言教学的现状及规律总结出一个基本教学规程(见下表),现展示出来作为本次点评的结束语并希望能够与全国同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