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平台与思路
作者:余应源
科;后来小学中学分别叫“国语”和“国文”;新中国再合称为“语文”。50年代一度分科为文学、汉语。百余年来课程名称始终没有严格的定义,仅仅是习惯性的理解。“语文”一般视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虽然叶圣陶先生说明“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但并未被广泛接受,更没有对语文课的“语文”下定义,没有确认它的内涵与外延,仍一直囿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观念。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没有认识到掌握母语有“习得”“学得”之分;加之西方早有语法、语音、文字、语言学,文章、文学等相关学科,汉字对汉口语又有相对独立性;而人类文化(文化亦未定义)是靠语言文字传承,语言、文字本身亦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就难怪人们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加文化了。语文课程的知识也因此一直是相关学科知识的大杂烩。这便是泛语文化的表现。
泛语文化,便是非科学化。语文课要真正独立成科(课程)就必须科学化,必须严格区分泛语文与语文科的语文。科学化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确立学科(课程)的特定对象,明确自身的范畴,形成内涵外延明确的概念(术语),把握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的本质特征。同一字眼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特别是形式逻辑不严谨、不发达的汉语,字(词)一般都是多义的,“语文”两字不是就有一大堆不同的理解么!必须指出。我们要认识研究的不是与整个生活相连的泛语文。我们的对象是现代学校教育分科课程体系中独立的专门的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它是语文课程特定的范畴,是语文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平台,是语文课程最最重要的第一概念!这第一概念不确立,语文课就根本不可能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语文教学便永远不能科学高效,认识也就不可能统一;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本质属性是什么的争论便永不得停息。可悲的是,对此我国语文教学界至今始终没有认真进行深入研讨,没有界定语文科语文这一特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包括历次大纲的制订特别是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大多是政策法令、长官意志的演绎,加上一些语言学者、文学作者的意见。以及一些个体教学经验的一般性归纳总结。更糟糕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主义、“理念”,特别是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的搬用,形成了一种以套用洋概念为高深的恶习,甚至常常套用者自己都没弄明白这些洋概念的意义。
五十三年来,我一直坚持“做一个推动事业前进的语文教师”(这是我1956年红专规划的目标)的志向,坚定地致力于汉语文教学本身,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立足于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尽力求索语文教学科学高效之路,不断吸纳别人的教改成果,坚持广泛学习。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利于汉语文教学就吸纳,反之名气再大也要弃之不用。基于自身二十余年的中学教学实践,从具体的事实、实践开始追寻,思考,终于认识到,要扫清语文教坛的迷雾,就必须从源头、从最根本的问题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必须首先弄清语文课程的基本范畴、确认基本概念,求索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1993年我在《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经过近十余年的学习与研究,面对应试逆流和西方主义的泛滥而苦苦求索,今天我更坚信“正本清源”才是语文教学的出路。当我还是初中生时便知道只有靠现代科学中国才能强大。经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才认识到语文课也只有科学化,教学水平才能提高。
今天是科技的时代。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科学化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语文教学岂能走非理性化之路?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们,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可是与科学化对立的啊!我们只有坚持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实事求是,从汉语文教学的源头开始,顺流而下,一步步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循着母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自身的逻辑,从客观事实中找共性,确立语文教学研究的范畴(认识研究的基本平台)和基本概念(术语),寻找语文教学的规律,认真归纳总结千百年来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汉语文教学自身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才能使语文教学摆脱非理性的缠绕,走上理性之路,逐步由低效经验型提升为高效理论型。
二、回归汉语文之本源
语文课是汉母语教学,汉语是特定的教学对象。语文教学必须认准、认清汉语言文字这个源头,必须遵循汉语的本质特征与规律。这本应该没有任何疑问,但百余年来却没有这样做。
首先,汉语与所有语言一样都是因人类交往的需要而产生,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实载体也是工具),是人们思维特别是理性思维的工具;语言既承载民族共性也承载个性,但社会共性是它的本质特征。个性必须受制于共性,否则人与人就不能进行言语交往。否定共性本质就否定了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它是意合语,而非形态语;它的最小表意单位是单音的单音节,而非多音的单音节;它的书面形态是记载单音的单音节的以表意为本的方块汉字,而非以音素字母记音为本的线性词。表意的方块汉字形成后,它能容纳不同的方言(语音),对汉语口语有很强的相对的独立性。不同民族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必定要求相应的自己特定的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
语言仅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具体存在于无数个体的言语中。言语才是母语教育的源头、实体。人类的言语是不断发展的,最初的言语是日常生活劳动中表述具体事物过程的写实的日常交际言语:同时人们也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好恶,形成与美相连的艺术言语(文学言语);然后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揭示事物本质的以概念为核心的科学言语。三种语体的言语,都是不同个性的个体运用语言进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自然有鲜明的个性;但不同个性的个体运用的语言是社会共性的工具,而且运用的方式方法策略也必须是社会共识的,才能进行言语交往,听说读写全都一样。因此。个体的言语活动尽管有鲜明的个性。但同样以社会性本质为共性为基准。
语言(上述三种语体的言语可以抽象为交际语言、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随着言语活动而发展,言语基于社会共性的语言和交往方式而进行:听说读写活动都是社会交往活动,全是必须遵循社会共性的活动,社会越发展越要求语言与言语的规范化。然而作为言语活动主体的个体,个性不同。言语活动中必定会发生不同于社会共性的个性变异。这些变异有些被他人、社会接受,这些被社会接受的个性的变异也就可能转化成为新的共性:另一些个性变异,不被他人、社会接受而终被社会淘汰。不断出现的被社会接受转化为共性(形成新的规范)的个性变异推动着言语、语言的发展。但语言、言语发展的根本标尺,仍是社会共性。因此言语、语言的社会性、规范化,是每一个个体必须遵循的铁的规则。促进母语规范化是母语教育教学的天职。
顺逻辑而下自然要认清,个体进行言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