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平台与思路
作者:余应源
一、深重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百年前“维新”的成果清政府废科举办学校设课程,现今总体看来确是教育的进步。语文教育也走向独立成科(课程),看似进步,事实上是使汉语文教育史发生了一场质的裂变,形成了汉语文教育历史的断层。基于汉语汉字自身特点的古代语文教育被全面否定,开始跟着洋人、跟着印欧语系的语文教育走,步入背离民族传统,幻想“西化”救中国语文、救汉语文教育的非民族化的歧途,这是汉母语教育的悲哀。这场裂变没有经过科学研究,是语文教育泛政治化、“西化”的恶果。但不管怎样,教的总还是汉语汉字。源于实践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认识。还是在不断地产生、积淀着。可是近五十年来发生的三场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的“革命”,严重冲击着语文教学的自然进程。阻碍着成功经验、正确认识的提升与积淀。我是三场“革命”的亲历者。
1958年“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以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标志,学生下厂、下乡劳动,学写家史、村史、厂史,赛诗会之类,冲击语文课堂教学,批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批判老师。啊,插叙几句,当时我正上大学,我们这些根本没学过更别说研究过民间文学史的毛孩子要编写中国民间文学史,老教授“共同参与”。当我们的资料员、活字典!恶果迅速显现,教学质量急速下降。教育部组织人回头分析二十年代以来的教材。结论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语文教育水平不如北洋军阀时代。这便有了一次拨乱反正,有了《文汇报》领头的语文课目的任务的讨论。有了1963年以“双基”为主的语文教学大纲。确认语文基础工具课的地位,形成一股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潮,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可惜,很快1966年一场更大的“文化大革命”掀起,以政治为主课、以阶级斗争为“大课堂”,学生斗老师、工农兵占领讲台,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多为优秀教师)对学校的“统治”,语文教学几被毁灭,根本无法谈什么语文教学质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社会全面拨乱反正之中,语文教学又一次拨乱反正,基本上回到“双基”的轨道,明确了要开发智力、全面培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历经十年惨痛的人们奋起振兴,掀起了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热潮,出现了丰硕的教改、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大纲不断修改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社会的转型、文革十年的伤痛等种种原因触发了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标志的应试教育的逆流,阻碍着教改成果的推广。语文课也因自身“双基”的内涵没有科学确立,基本的教学内容都不得统一,使得语文教改处于“高原状态”,期待教学理论的突破。八十年代以来新的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本来正在形成中。新的言语教学论正逐步趋向成形。语文是言语教学而非一般语言教学的观点逐渐被语文教学法界多数人认可。有望逐渐建立基于言语形式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语文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正大有希望。可悲的是,进入21世纪。一些人扯起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西方课程论的虎皮作大旗,打着创新的旗号,再次树起教育“革命”的大旗,把百年来、五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全扣上“传统教学”的帽子,要进行比前两次“革命”更全面更彻底的语文教学“革命”:用课程论对立教学论,用课程标准否定教学大纲:否定语文课的工具性本质,否定“双基”,否定接受教育,否定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要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感悟”、自己去社会实践,连小学一年级学生都要“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做法使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知所措,语文教坛一片混乱!
总之,三次“革命”的共同之处在于,不顾母语、母语教育、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这仅是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两者都要面对“生学师教”共同体)的自身规律与特点,不作科学研究;否定百千万教师教学的实践经验,片面强调社会实践:对立师生关系,根本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项专业工作。三次“革命”都是泛政治化(人文化在本质上与政治化相通)的行为,都是李海林在本刊今年第二期《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一文所批评的非理性行为,都迅速造成教学水平的下降,都破坏了语文教学历史正常的自然演进。
我们必须正视历史,认真反思。寻找出路——需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彻底的再次拨乱反正。语文教学“一裂变三革命”。都是走西化之路,试图用西方的语言学、西方的主义来救汉语汉字、汉语文教学之“命”。但是,汉语文是民族化的,是汉文化的产物,是汉民族的根本,汉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必须走民族化之路。“裂变与革命”都是社会政治主导的泛政治化的结果,百余年来,对具体的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一直没有做系统的研究。一直在一种泛语文、泛人文(政治)的观点指导下简单地以选文作课文,仅仅在“选什么文”上做文章来张扬政治思想性或是人文精神。而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一门独立的课程,是独立于政治、思想品德或称什么公民、伦理之类课程之外的课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必定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内容。有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有自身的规律,否则就根本没资格独立成科(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学科化、专业化,必须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建立自身的体系,必须彻底抛弃泛政治化环境下泛语文化的研究路子。
语文教学与研究要扬弃泛语文化,走科学化之路,这是我半个世纪求索的总结。
我曾在北师大学习四年,此前此后在中专及中学执教并坚持教改二十二年,又专门从事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和研究二十七年,始终致力于我国的语文课教学与研究。五十多年来。越学、越教、越改发现问题越多,迫使我步步追寻,去探根求源,结果发现我们连语文、语言、言语是什么都没认识清楚,教学内容更是一笔糊涂账,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独立的语文课程还没有真正成形。这使我认识到,必须先弄清汉母语教育的基本原理,然后才能建设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基本原理的研究是前提性的根本性的基础研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特别薄弱,使我欲罢不能直至今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国的语文教学自古至今始终没有界定“语文”教育的特定对象,一直是经验性地随统治者的需要而习惯性地进行着。古代的母语教育附属于统治者需要的儒教,无独立课程。1904年清政府要“官私实用”,课名为“中国文学”:尔后1912年民国要“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称为国文;1920年提倡白话文、平民教育,又改称为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