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课时进程 系统安排

作者:冯淑珍




  单元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计划教学备课的基本单位,单篇文章的教学是组成单元的部件,而一节节课却是构成单元的细胞,是具体实施教学的单位。因此,备课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而单元是由不同类型的课组成的。不同的课的目的、功能、结构都不相同,因此必须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有条件的老师可读读《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第六章第三节,会有利于备好课上好课。
  
  课前精心准备 “备”上下足功夫
  
  一、备好每节课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是教师精心备课,全盘考虑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恰当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的智慧结晶。备课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它关乎的教学因素很多,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还有教师、学生、课型等等,这些固定或动态的因素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都必须关注到。
  备好每堂课是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课时教学目的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子目标,要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最终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实到备好每一堂课上。教师通过每堂课的教学,实现单元目标和篇章目标下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一个个知识技能体系又共同构成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如此环环相扣,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在明确单元教学及篇章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顺利达成课时教学目的,最终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上课前不作充分的备课,根本就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显得被动和吃力。
  课前备课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和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机智,把自身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有效地整合好教学过程,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也是教师能力提高的过程,是无止境地进行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劳动过程。
  
  二、在“备”上下足功夫,认真备好每堂课
  1.备教材,确立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范本,是教师进行备课和上课的依托,离开这一范本和依托,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切入点。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确定每篇范文的教学角度。
  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整个单元教材的内容,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弄清本单元中每篇范文的地位作用。
  接着,按照“一课一得”的原则确立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有了每篇范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接下来就要将这一目的和内容分解成一个个课时的目的。这个分解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肢解,而是要使得课时教学内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一篇范文的学习有时往往需要两个或三个课时来完成,那么每堂课的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同了。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分析清楚每个课时在整个篇章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做到前面的知识为讲后面的知识“搭桥”“铺路”;讲后面的知识对以前学的知识起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小说篇幅较长,共一万多字。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在较为久远,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就应该以了解创作背景、疏理全文情节和明确人物关系为主,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确立为小说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第二课时是整篇文章教学的核心部分,把“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揭示小说悲剧的社会根源”作为教学目的;第三个课时是前两个课时学习的继续和拓展:分析小说中鲁四老爷、柳妈、“我”等人物形象,以片段赏析为载体,体味鲁迅小说语言的特色:三课时呈现为“感知—分析—鉴赏”的教学体系。每堂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才能保证学生“每课一得”。
  2.备重点难点,确立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明确每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让学生集中精力把它们学深学透。课时重点不仅要根据某一部分内容在整篇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还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不仅仅要分清教材的主要与次要,重点与一般,而且要考虑哪些知识为学生所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一点易懂,哪一点难学,哪些知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知识只需学生一般了解就行。这就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定了课时教学重点以后,应该考虑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它,力求此重点得以突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重点的落实:一要有课堂重心,力求教学重点集中,环绕中心展开,从系统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二要有向心力,各部分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绕重点,从内容上予以必要的补充,相对非重点部分作适当的精简,使重点更加突出;三是从讲授时间上予以保证,问题的阐述才能够集中和深透。突出重点并不等于只求重点忽略非重点,相反的必须把重点与非重点相互贯串起来,使整个课时的教学成为有核心的联系体。
  课时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通常情况下,教学难点来自教材(教材抽象;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掌握它的规律性比较困难;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学生(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和教师(业务能力的不同,钻研教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劣等)。因而,要针对实际情况确定难点,找出解决难点的方法。
  其次,根据课时重点、难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该像艺术家精心设计每个唱腔、每个动作一样,精心设计和选择每堂课的教法。
  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各有千秋,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教学重点的突破可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解决教学难点就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的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搬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备教学进程,实现教学最优化
  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第335页)很显然,教学最优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我们便可以这样界定,课时教学进程的科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依据课时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恰当分配课堂45分钟,使各因素相互协调,组成最佳教学工作体系。这其中包括对课堂的导入,旧知识的巩固,新课的教授,课时的小结,作业的布置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因为教学目的不尽相同,教师必须能够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型。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适应性,有不同的内部结构,教学过程当然也不同,教学的重点环节各有侧重,教师要用足够的时间保证课堂重点的教学。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