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萨拉乌苏河遗址旧石器研究史略及浅议
作者:张森水
萨拉乌苏河地区旧石器地点名称叫法确实有多种,萨拉乌苏河(1922)、鄂尔多斯工业、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套文化、大沟湾、邵家沟、范家沟湾、杨四沟等等,卫奇批评最厉害的是有关考古学术语的畸形演化。他在文中没有指出哪些术语发生畸形演化,总不会是指黄等(2003年)新的分类设计方案。这是探索性的方案,有不少标新立异之处,无论如何与畸形演化沾不上边。若指地点名称多样,这是一个工作进展的认识问题,经历从用大地名到小地名,又回到大地名的过程。这些地名的应用确实有些混乱,以至最早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究竟在哪里还有不同认识。
考古学文化名称随史前考古学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当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名称问世,首先要有一组标本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有一定标本量支持这些特点,笔者曾提出标本量不少于500件,这样可排除主观和偶然因素。从旧石器考古文化命名现状看,它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命名不同,后者常以首次发现具特点鲜明的器物组合的小地方作为新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旧石器考古学新文化命名,一是以首次发现一组具有特色的石制品组合的地点命名,如丁村文化、富林文化、猫猫洞文化;另一种是以发现人化石命名,如中国猿人文化、蓝田人文化。笔者赞同前一种新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方法。
关于大沟湾一带在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文献中用过很多名称,现在又有新的名称,如鄂尔多斯文化等。如上述,作为科学上的名称,从考古学发展至今考虑,旧的和新的名称都应该停止使用,以免给后人带来不便。在这方面汪宇平的做法是可取的,他在1957年发表的文章中称乌审旗南河区大沟湾村的西沟(范家沟湾),用当地的小地名,便于后来工作者查找。只写萨拉乌苏河,地域大,不宜查找。
4、关于德日进和桑志华(下简称德、桑)关系问题
在萨拉乌苏河地区工作中,德、桑可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主要发生在1923年的工作中,据卫奇文,为修好关系: “发表文章署名时,德日进常把桑志华放在自己名字前面,显示出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坦诚胸怀和崇高品德。”文章的署名次序是表示在合作研究中,各人所付出的劳动和应承担的责任。现在能查到的德、桑合作的文章共有12篇(本),可分两种情况,其一是德、桑两人合作者,共9篇(包括1928年专著中的第二章),德为第一作者的6篇,桑为3篇;其二为多人合作,作者排名由其他研究者定的,如1928 年出版的《中国旧石器文化》专著是以作者姓氏为序,人牙研究论文作者排序是桑、德和步达生,一看便知这项工作是谁做的,还有一篇《桑干河盆地堆积的地质研究》,作者是巴尔博、桑志华和德日进,这样安排可能是巴尔博的负责精神的反映。从以上合作排序来看,只有1925年人类学杂志上发表的《中国旧石器文化》一文显示出德日进对桑志华的尊重。从德、桑合作文章来看,德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是认真负责的,看不出曲意修好的意向。
四、结语
纵观从陕西靖边的小桥畔到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红柳河两岸近90年来(从1918年算起)的研究工作,无论地质学、地貌学,还是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特别是旧石器考古都在深化,其历程虽相当曲折,但是持续发展的。仅就这个地区旧石器考古研究而言,其持续发展表现在技术学、类型学、探(下转24页)(上接12页)源和其组合文化位置等方面。历史是人们行动和言论的实录。对这一区域旧石器考古来说,其前进大体与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发展同步,但工作是不平衡的。以桑、德考察为出发点,后续的调查研究,内蒙古乌审旗段做得多一些,陕西靖边段相对薄弱。希望陕西的和中央的学术机构组织力量补上这一课,促进对红柳河流域早期史前文化有更广、更深和更全面的认识,进而探讨它在中国北方旧石器主工业中的地位。
后记: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在资料方面得到黄为龙和邱占祥同志的帮助,1925年的法文文献请同号文同志解读,1928年专著的文化部分是陈醒斌译成中文的,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感谢。今年适值这个旧石器遗址发现85周年,以此文作为对这一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开创性的发现的纪念。
————————
[1]卫奇:《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考古史(上)、(下)》,《文物春秋》2005年5、6期。
[2]黄慰文、卫奇:《萨拉乌苏河的河套人及其文化》,载《鄂尔多斯文物考古文集》,1981年,第24~32页。
[3]董光荣、李保生主编:《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在印刷中)。
[4]陈恩志:《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1990)·西北地区卷》,陕西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700页。
[5]E. Licent&P. TeilharddeChardin,1925.Le paléolithique de la Chine. L’Anthropologie, 35:201~234.
[6]M. Boule, H. Breuil, E. Licent and P. Teilhard de Chardin,1928. Le Paléolithique de la Chine. Arch . Inst.Pale. Huma. Mem.4:1~138.Masson,Paris.
[7]Black, D., P. Teilhard de Chardin, C.C.Young, W.C..Pei,1933. Fossil Man in China. Mem. Geol. Sur.China, Ser.A,11:1~166.
[8]Pei Wen Chung , 1937 .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in China . See 《Early Man》: 221~232.Philaphia.
[9]Pei Wen Chung, 1939. An attempted correlation of quaternary geology,paleontology and prehistory in Europe and China .Geochronological Table ,(1):3~36.
[10]裴文中:《河套之史前文化》,《中央亚细亚》2卷2期,1943年,第10~19页。
[11]贾兰坡:《河套人》,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第1~68页。
[12]汪宇平:《伊盟萨拉乌苏河考古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4期。
[13] 汪宇平:《内蒙伊盟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10期。
[14]黄慰文、侯亚梅:《萨拉乌苏河遗址的新材料:范家沟湾1980年出土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2003年22卷4期。
[15]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科学通报》1955年1期。
[16]G. Clark, 1969. Word Pre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张森水:《环渤海旧石器时代考古回顾》,载《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石家庄,1992),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4~49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