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清初尚朝柱墓志疏证
作者:李 华 王 策
清自顺治三年(1646年)即恢复科举,云南这样的战区也含括其间。就会试言,处在羁旅中的战区士人,依原籍投考;地方乡试也随占领区的延展而铺开;镇军子弟可附籍镇守区应试。显然,尚朝柱在汉中没有参加或没有考取乡试。
清廷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即破例为新附的云贵两省进行礼部试(即会试),次年为子年,当循例举行乡试[28]。此后康熙二、五、八、十一年都是乡试年。据载,吴三桂曾插手康熙五年(1666年)的云南乡试,“平西藩下中式者一百六十三名”,后仅“奉旨准三名附云南举人末”[29]。以后因有这次循例,似未再发生特别事件。按该年最后的规定,藩下子弟中举也殊非容易。
“君生而颖异,就外传能记诵,后鄙章句儒,弃去”,这种转变不知是何时何地发生,是否与上述事件有关。
清朝于文科外也设武科,乡试、会试略如文科,前程亦好。但云南武举开科取士的情况不详,即或有,大约也为所谓“将帅之选”所占据[30];像尚朝柱这样父、祖亡故几20年,本身也近而立之年的旁落子弟,当无缘与闻。
六、因出粤西,下衡湘,泛广陵,东沿碣石度关,寻姑母于沈水之阳。既于广陵,遂依太原王长安公焉。
古碣石多以为在今昌黎、卢龙或乐亭。关,即山海关。广陵即扬州。沈水,指代清奉天府(沈阳)[31]。王长安其人不详,“挟重赀,富侔王侯”,当为巨商大贾。
尚朝柱离滇最早也在康熙五年(1666年)以后,因为这一年贵州西部及云南与广西接壤地方的土司才被平定。其时尚朝柱25岁。
然而他何以不径由贵州道出湖南,反循粤西?如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前后离滇,那么这时因爆发短暂的乌撒土司(云南宣威)叛
乱[32],阻碍了云贵交通;如在康熙六年(1667年)之后,四境和平,那他原本不是打算投靠辽东的姑母,而是往广东谋生——广东为尚可喜的辖区,经济发达;尚可喜起家辽东,辖区内少不了一批辽东人主事[33]。
七、癸丑滇变,母弟隔绝,皇皇焉求而弗获。复如都门,过天津主故人赵汉雯家,登其堂,见其母子兄弟融融怡怡,号泣求去。间道驱驰,不避险阻,渡江至松滋,遂留于军不得归。
“癸丑滇变”,指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吴三桂引发的三藩之乱,是年尚朝柱32岁。
志文解释尚朝柱加入逆军是由寻找母、弟所致,其说不足信。求母、弟于扬州,尚皇皇不得,何以反“如都门”?如都门何以至天津即奔松滋?寻找母弟乃是文饰,有意从逆才是实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反[34],“十二月初一日三桂东行”,“初五日贵阳兵哗”,二十九日陷湖南沅州(今芷
江)[35],十三年(1674年)二月底之前抵长江沿岸[36]。其间,四川、广西响应——广西于二月十八日叛,清廷至三月初七日才得到消息,四月十三日方诏削其酋孙延龄职[37]。此后,福建、湖北、河南、广东、浙江相继响应[38]。
清廷首先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十七日接到党务礼的口头报告,二十一日再收川湖总督疏报,即于二十四日名将出师,二十七日“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39]。次年二月二十七日因吴三桂散布伪札,造成直隶和内地诸省民情骚动,康熙帝下令各地发布安民告示[40]。
据此(1)尚朝柱在扬州最初听说叛乱的消息,只能是通过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宣诏,时间大概得延至十三年正月初。(2)康熙十三年二月底民情混乱,情况不明,促使尚朝柱赴京城探听消息。(3)在天津——怎么也得接近三月中旬了——得到了比较确切的消息,这时云南逆军已抵长江,川桂从叛的消息也到达京城。从志文来看,他似乎未做耽搁便离开天津南奔[41]。
松滋,即今天松滋县境内的老城镇,属荆州府(今湖北江陵),西连宜都(今湖北宜都),东接岳州(今湖南岳阳),为南北咽喉,经夷(彝)陵(今宜昌)通三峡,与四川声气相闻。松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底即告陷落,直到六月中下旬和七月初,可能连同宜都一度被清军收复或受到清军攻势的威胁[42]。但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松滋显然早已回到了逆军手里[43],即双方大概在十三年的下半年对宜都、松滋进行了反复争夺,嗣后情势趋缓。换言之,尚朝柱很难于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四年初渡江,若迁延至十四年初以后,与志文“间道驱驰,不避险阻”不合,且和“赴粤东”的时间相冲突(详见下文)。那么尚朝柱只能是在十三年六月以前渡江赴松滋。
由天津抵湖北江岸,道路远阻,且逢军事调动和民间骚乱,必不易行。另外,在江边还需寻觅偷渡的机会。参照离津时间(三月中旬),真正渡江恐怕要到五月了。
基于上述推断,结合以后“衔使命,赴粤东,理盐鹾,出江右,俱不负所使,因任君以军政为大帅”,尚朝柱往返南北的真正意图是投吴从逆,逆军占领湖南抵达长江的消息,则是直接动因。
八、衔使命,赴粤东,理盐鹾,出江右,俱不负所使,因任君以军政为大帅。
诸事均与吴三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和吴三桂的行踪也相吻合。吴三桂约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三月抵常德(今湖南常德)[44],随即进至澧州(今湖南澧县)。四月下旬或五月闻儿孙伏诛,愤而进驻松滋,窥伺荆州[45]。嗣后返回澧州或常德,康熙十四年七月复至松滋,拟取荆州[46]。最终双方都不敢决战,隔江对峙,直至十五年吴三桂由松滋移师岳麓山[47]。尚朝柱如于康熙十三年五月渡江,即可能被带到不远的澧州,最迟也应在下半年于松滋见到吴三桂。
1、赴粤东
滇乱初起,广东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东西两端,西境是广西孙延龄和滇逆,时间在康熙十三年四月前,与尚朝柱无关[48]。东面于康熙十三年四月发生潮州(今广东潮州)刘进忠兵变。但刘主要是和福建耿精忠、台湾郑经勾结[49],且一直被压缩在潮州境内[50]。所以“赴粤东”也与刘进忠无关。
康熙十三年九月,广西提督马雄以柳州附逆,广西全省变动[51],于是十四年(1675年)正月,孙延龄与吴三桂之婿郭壮图合兵进犯连州(今广东连县),后为清兵所败[52]。连州位于广东北境,以西江为界,恰属粤东。此后至年底,广东的战事不再涉及吴三桂的逆军[53]。那么“赴粤东”当指尚朝柱参加了连州战役。其年,尚朝柱34岁。
2、理盐鹾
理盐鹾,即掌管盐务,意在盘征课税,以资军用。湘黔皆非产盐地,行销之盐和平时期来自两淮、广东和四川。但闽粤此时都不属吴三桂管辖,无从经营。又“滇、黔告变……商皆裹足不前”,湖南关津盐税复不可得。反之,云南的井盐却非常出名,“行销本省”。由此,“理盐鹾”当是入滇办理。
然而滇盐因“地无舟车,全恃人力,煎无煤草,全恃木柴,故运费工本皆重”,常素盐课也较他省为重,商人弃之弗顾。加之吴三桂开府云南,已“垄盐井……之利,厚自封殖”,值此兵燹,军需靡费,再欲增值,自不容易。之所以以尚朝柱“理盐鹾”,或与其久居广陵,随王长安经商有关。
两淮为产盐盛地,顺治初特例于扬州设置“都理引务官”,以近淮、浙领引,足见扬州盐业之繁荣。此外,清初两淮盐业总栈特由商人主持,非官栈,故其盐税积弊、冒之法也最多,尚朝柱当有濡染。“理盐鹾”“不负所使”,想来康熙二十年革除三藩横征的盐课中,也有他的“杰作”[54]。
3、衔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尚朝柱“赴粤东”追随的伪“云南留守”郭壮图,后来一直留住昆明辅佐伪太孙吴世,并担荷着吴逆的军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