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作者:李景和
文章所指出的,知识本身已是思维有序化的产物,“知识有序化”的提法本身有重复且自相矛盾之嫌。因此,笔者认为用“信息材料”的提法来替代“信息、知识”的提法,可以包容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以图像、声音、数据、符号、文字等为载体的信息,可以涵盖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感性层次的信息,也可以包括反映自然规律和社会本质的理性层次的信息,如知识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论辩双方关于普通编辑学研究对象的观点,都存在合理因素和美中不足之处。对论辩双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进行有机整合,有助于确立更为合理的普通编辑学研究对象,进而构建公认的普通编辑学理论框架。
三、构想:关于普通编辑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
1、理论基础
要有机整合论辩双方“编辑活动”对象说与“信息三化”对象说的合理因素,就应找到论辩双方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论辩双方观点不同,但是都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作为理论基础。所以,辩证唯物论应是沟通双方的桥梁。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的基本属性是运动、变化,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自然、社会、人生、思维等,是不同范畴的物质存在形态和运动方式。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对自然或社会某种事物运行与变化进行研究,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先从时间、空间上确定其在相应的运行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和运行规律。对编辑活动或编辑行为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也应先确定其在社会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然后系统地分析其构成要素,进而揭示其运行机制。“编辑活动说”从宏观视角着眼。指出“编辑活动一头连接文化产品的生产,一头连接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消费”,首先确定编辑活动在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然后从中观、微观视角对编辑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描述编辑活动所特有的矛盾关系和运行规律。但对一些基本关系,如“编辑”与“活动”之间的关系,还应从理论上阐述清楚,消除理论解说上的自相矛盾。“信息三化说”即“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从微观视角“信息、知识”着眼,然后随其“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而进入中观视角和走向宏观视野。对“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进行研究,也应分析其构成要素。从实际而论,有行为对象“信息、知识”的运动变化,就得有行为主体,包括创作者、编辑者、传播者等,及其主体行为;还有社会环境提供信息源与信息宿,传播媒体提供传播手段等,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才构成“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所以,不仅要研究编辑对象构成要素之一“信息、知识”的质量形态变化,而且应研究编辑行为的运行系统中所有构成要素,诸如编辑主体、编辑行为、传播媒体、社会效果等,才能够揭示编辑行为的运行机制。这两种编辑学研究对象理论,观察事物的角度包括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同,思考问题的路线和方向不同,然而也具有共同点:第一,都揭示了“编辑活动”或“信息、知识”运行变化中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化”的概念;第二,都揭示了其中的“媒体”因素,包括“传播媒介”和“媒体化”的概念;第三,都指出了其中的“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符号”“用文字传播信息和知识”与“信息、知识”的概念。两种观点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究竟“谁”或“什么”是“活动”或“运动”的主体。“编辑活动说”可以理解为以“编辑”作为“活动”的主体(依据《纲要》列出的“编辑工作者”专章),而“信息三化说”则把“信息、知识”视为运动变化的主体。整合两种观点中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普通编辑学应当以编辑行为运行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这样才能对研究对象深入地进行理论阐释。
笼统地讲,普通编辑学就应以“编辑”为研究对象,编辑学就是研究“编辑”的科学。所谓“编辑”,有编辑行为、编辑主体、编辑职业、编辑职称等多种含义,这些含义都应在编辑学的视野范围内。世界上先有社会其他成员的编辑行为,然后才有以编辑命名的行为主体。因此,以编辑行为作为编辑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可以涵盖人类全部编辑史。编辑行为生生不息,为编辑学提供了永恒的研究对象。作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核心的编辑行为,本质上是为社会媒体传播提供信息样本,基本特征是收集、选择信息材料与整理、加工信息样本,关键词是收集、整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编辑行为增加了新的因素;编辑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有多种多样的定义和界说;编辑行为的本质特征或者说基本要义应当而且必须发展和延续。随着社会传播媒体发展、变化、创新,编辑职业门类分工细化,相应编辑行为出现多种样式的编辑行为方式。编辑行为方式,与传播媒体特点、编辑对象特点相切合,是编辑行为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体现编辑行为的个性特点。在编辑行为、编辑行为方式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为理论表述上的方便,笔者还将运用编辑行为结构系统、编辑行为运行系统两个概念。所谓编辑行为结构系统,是指编辑行为两端连接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构成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构系统。所谓编辑行为运行系统,是指以编辑行为结构系统与社会环境、传播媒体以及编辑效果等要素构成的运行系统。这四个概念所指范围大小不同,本质上基本相同,都是以编辑行为作为内核。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全息论的理论,它们分别是一个系统,由诸多要素构成;细小的局部体现和反映着整体的所有信息。
关于普通编辑学的研究对象,阙道隆与王振铎、赵运通等采用“编辑活动”的概念,向新阳运用“编辑劳动”的概念,陈仲雍使用“编辑工作”的概念,也有的研究者采用“编辑行为”的概念。编辑学界基本上认为编辑活动、编辑劳动、编辑工作、编辑行为这几个概念是“同义词”。如阙道隆先生就指出,“编辑活动又称编辑劳动或编辑工作”。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编辑活动”的概念,表现出对“编辑活动”概念的认同。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编辑活动、编辑劳动、编辑工作这几个概念的含义有相同的部分,也有所不同,在运用上有必要加以辨别。编辑活动从宏观着眼,侧重揭示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活动”有六个义项,既可以用于人,又可以用于物;既可以指人的身体运动,又可以指思想活动;从社会意义讲,“活动”通常是由_人乃至多人行为组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行动或所采取的行动。词语多义项,理解就多方向。“活动”一词的多义项,如同“编辑”一词的多义项,易使人们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及困惑。为准确地传达或理解“活动”的含义,就必须几次切分,找出义项所在范围,通过语境、词语搭配或解说等手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