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作者:李景和
辑活动本身矛盾关系称为内部规律,所关注的侧重点是研究编辑活动的内部规律。然后提出了“编辑活动的三条普遍规律”:第一,尊重作者创作个性与编者选择把关相统一规律;第二,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第三,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这三条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侧重于对编辑活动内部矛盾关系的揭示,并未从社会环境的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去阐述编辑活动的运行机制,进而揭示编辑活动产生、发展的规律。辩证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引发社会精神生产。笔者认为,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及其社会精神生产的发展,是编辑活动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因。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相互交流思想感情等有关信息的需要,是社会信息材料产生和传播的根源。最初,社会成员之间以手势等体态“语言”或用口耳相传的声音信号进行直接传播和交流。运用视觉和听觉信号进行直接传播和交流,受当时现场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和制约。社会成员要把物质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体会从时间上向未来人进行纵向延伸性传播,或从空间上向远方人进行横向扩展性传播,除了“中介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由前代人向后代人、此处人向彼处人传播声音信号之外,还必须创造能够描述视觉形象的图画,如古代岩画等,创造能够记录语言等声音信号的文字符号;并且不断发现或创造物质媒介,如泥板、陶器、龟甲、兽骨、钟鼎、竹简、缣帛、纸张、电报、磁带、光盘、网络等,才能够使社会信息间接地实现时间上的延伸性传播与空间上的扩展性传播。社会信息创作者通过间接方式向社会信息接受者传播有关信息材料,社会精神生产和社会信息传播之间分工细化,才出现以收集和整理信息材料为基本特征的,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为社会传播而提供信息产品样本这种编辑行为。这是社会精神生产高度发展和社会信息广泛传播的必然产物。这种编辑行为的主体是社会信息生产后的加工者和社会信息产品传播前的把关人,促使社会信息产品更全面、更真实、更精粹、更新鲜、更深刻、更规范。社会精神生产成果通过编辑行为对信息材料的整理和加工而制作成为文化产品样本在社会传播,影响社会成员思想感情而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编辑行为的直接对象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信息材料,编辑行为的引导对象是信息材料的创作者,编辑行为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接受者,编辑行为的三个对象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规定和制约编辑主体的编辑行为和传播方式。社会传播媒体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代表社会信息传播水平,制约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不同形态的信息产品及其传播方式,影响着社会传播效果。可以说,社会环境、编辑主体、编辑行为、编辑对象、传播媒体和编辑效果等这几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编辑行为运行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而形成编辑行为的运行规律。
4、运行规律
从社会环境的视野考察编辑行为的运行机制,可以发现和揭示编辑行为的运行规律。
第一,社会文化需求与编辑行为动机相统一的规律。社会文化需求是编辑行为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为发展生产、改进社会、提高修养、愉悦精神等目的而传承与传播社会信息。
第二,传播媒体的特点与编辑行为方式相统一的规律。传播媒体特点决定着编辑行为方式,如文字符号与纸介媒体相应的编辑行为方式,不同于音像信号与电视广播相应的编辑行为方式。
第三,编辑主体素质和编辑对象特点相统一的规律。编辑主体素质必须适应编辑对象特点,才能构成对象化关系,才能产生相应的编辑效果。
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发生变化离不开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样,编辑行为规律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构成因素,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构成了编辑行为规律。这些编辑行为规律不应称为外部规律,也不应称为内部规律,而应统称为编辑行为运行规律。由唯物辩证法对内因与外因之间关系的阐述,可以发现,《纲要》阐述的三条编辑规律揭示了微观编辑行为的原则、方法、策略,未从社会环境的宏观视野,揭示作为社会文化行为的编辑行为的运行机制。《导论》从微观着眼,关注“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运动变化过程,忽视社会文化产品创作者、编辑者和接受者在社会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际上,社会文化传播中的“信息、知识”本身就是高级物质人的大脑运动的特有产物。可以说,离开社会环境、编辑主体、编辑行为、编辑对象、传播媒介、编辑效果等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难以揭示编辑行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所以,笔者认为以编辑行为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作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可以提出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的新思路。
5、理论构架
从社会生活环境的宏观背景着眼,以编辑行为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作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应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编辑行为作为由复杂构成要素形成的结构系统进行剖析。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编辑行为的构成要素,社会环境、编辑主体、编辑行为、编辑对象、传播媒体和编辑效果等,分别列专题进行研究,搞清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内部结构和本质特征。例如,社会环境是孕育社会信息及其创作者、编辑者和接受者的母体。社会信息及其创作者、编辑者和接受者是社会精神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社会角色分工细化的产物;尤其是信息材料的创作者和编辑者是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阶段中以自发形式产生的社会分工。“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增进社会的财富和文明”。传播媒体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传播相统一的产物。编辑对象包括信息材料及其创作者和信息产品的接受者等要素。创作者的信息材料通过编辑者的引导、规范、提升和传播,满足信息产品接受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信息产品接受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和制约着编辑者对信息材料的选择、整理和加工,进而引领创作者对相应内容和形式信息材料的生产和创作。第二部分,对这些构成因素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和阐述编辑行为的运行机制,从而揭示编辑行为规律。例如,社会文化需求与编辑行为动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社会文化需求制约编辑行为动机,编辑行为动机体现社会文化需求。传播媒体特点与编辑行为方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传播媒体特点决定编辑行为方式,编辑行为方式切合传播媒体特点。编辑主体素质与编辑对象特点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编辑主体素质高低决定能否有效引导创作者对信息材料的生产活动,对信息材料能否恰当地选择、精心地整理和精细地加工,能否满足接受者对社会信息产品的精神需求。信息材料内容和形式的特点,信息材料创作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创作水平,信息产品接受者的社会角色和文化需求,对编辑主体素质包括思想文化素质、业务能力、专业特长都提出相应要求。只有编辑主体素质与编辑对象特点相切合,才能取得最佳的编辑效果。这样具体详细分析编辑行为的构成要素,辩证地阐述编辑行为的运行机制,进而揭示编辑行为的运行规律,才能构建起更为合理的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可以说,普通编辑学是从社会生活大背景着眼,系统地辩证地研究编辑行为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的科学。
责任编辑 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