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4期


中国经济:从大起大落到“软着陆”

作者:邱 路

相关。能不能这样理解?
  杨:这样理解有一定的道理。50年代初那次和现在这次为什么基本上能够实现“软着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市场机制,较好地掌握了经济增长的需要与可能,而不是主要根据领导人的主观意志,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搞“一刀切”。同样,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领导人所以能够凭着一个号召就让经济热起来,也正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摘市场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的机制很不健全。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基本上形成了,要想还像过去那样,通过哪一个领导人的一两篇讲话就让经济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过去搞基建投资纯粹是政府行为,银行根本只是政府的钱库,一旦有需要,不论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出于其他考虑,领导人就可以不计成本、不顾效益地让银行投资,大干快上;现在,银行开始独立经营了,看不到效益的项目,银行就很难出资或贷款,即使是领导人表态,也未必那么有效了。
  上一次治理整顿,明明许多国有企业严重亏损,为什么没有停产、减产、倒闭或裁员?这次调整为什么有那么多亏损企业关停并转,出现那么多下岗职工?除了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效益太低,竞争力不强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后政府一银行一企业这三者的关系有了改变。过去政府可以不顾一切地要求银行到处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现在按《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都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无权干预银行的贷款。可能收不回来或者没有效益的贷款,银行就不会再发放了。特别是近年来东南亚与韩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如果不改变那种国营企业可以吃银行的“大锅饭”,欠账可以不还的局面,我们也将很难避免这种金融风险以至经济危机。
  
  现在职工下岗问题为什么这么突出?
  
  问:谈到职工下岗,这是牵动千百万人心思和利益的大问题,能不能请您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做一些说明?
  杨:其实,职工下岗的问题并不是在这次调整时才出现的。历史上几次比较大的经济调整,都出现过这个问题。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那一次,有差不多两千万人“下岗”,有不少甚至从城镇转到农村去了,只不过当时不叫“下岗”而已。80年代末那次治理整顿,也有差不多一千万人实际上失去了工作,只不过他们基本上都是进城的农民,对城市的影响不那么大罢了。前面已经讲到,当时不是企业没有关停并转乃至破产问题,而是政府为了安定团结,硬是让银行把亏损企业“背”起来,实际上当时不少工厂的职工已经是等于下岗了。
  到去年底,我国显性失业人数是570万人,下岗而未工作的有480万人,总共大约有1050万。比较60年代初和80年代末那两次调整,目前的下岗人数还不能说太多。这次大家所以感觉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因为那两次下来的职工,或者是到农村去了,或者是由国家包下来,表面上看似乎不少职工没有下岗。而这次国家不能采取包的办法了,以前实际上已经在下岗状态的职工,加上因这次经济调整而不得不下岗的职工,都集中在城市里,因此影响面就显得比过去大了。
  应当了解的是,一部分职工下岗,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是有一些必然的因素的。从历史上看,建国以来,我们长期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就业。同时过去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荒唐做法,就是往往是按照职工人数多少确定企业的级别(如万人以上算大厂,一般可定为局级甚至副部级;干人以上算中厂,一般可定为处级;千人以下为小厂,一般只能定为科级或股级),于是谁都想多增加人,以致许多企业都是人浮于事(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活儿往往三个人干,有的甚至是一个人干,一个人看,一个人在捣乱)。中国人口本来就多,就业压力已经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而上面这些做法,又使我国按人口计算的就业率居高不下,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只有35—45%,发展中国家一般只有28—38%,而我们却达到了50%以上。
  由于我们的经济规模并不很大,高就业的结果,必然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低下。国外的大钢厂,平均一个职工一年生产800吨钢,台湾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我们最好的是宝钢,也才600多吨,而全国平均,一个钢铁职工一年能生产多少吨钢呢?只有30多吨!国外一个年处理原油500万吨以上的炼油厂,职工通常只有500—1000人;我们最少也要近万人,最多的达到几万人。因此,尽管我们工资水平很低,但劳动生产率更低,许多产品的生产成本反而比国外高出许多。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产业根本没有办法与国外竞争。这样的结果,我们的企业只有两条路好走:一个是下大力气进行技术改造,精减人员,以减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就是继续走老路,直到产品卖不出去,被迫关停并转甚至破产倒闭。不论怎么走,一部分职工要下岗都是必然的。
  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这几年已基本形成,并且正在进一步发展中,使整个经济大大地国际化了,产品的价格基本上已经放,开并与国际接轨了。因此,仍能由国家来保护的产业已经很少,谁优谁劣只能靠市场来检验了。记得去年政协开会时,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到我们小组听会,本溪钢厂一位老总提出要求说,国家应当运用政府的力量限制独联体等国家向中国倾销钢材,说本钢的产品已因此大受影响,设备也闲置了。那位领导同志当时就答复说:现在我们实行开放政策,像钢铁这种产品的市场,国际和国内是完全相通的,他可以到你这里来销,你也可以到他那里去销,就看谁的成本和价格低。你的价格太高,别人就只好买他的,这没有办法去限制。解决你们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八个字:“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其实,这方面的问题不独在国际竞争当中存在,在国内也同样存在;不仅钢铁行业如此,其他许多行业也如此。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国内的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不论是为了提高各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是因为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大批职工下岗都是不可避免的。
  大批职工目前下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什么叫经济转型呢?过去,我国基本上只有两大产业,即农业和工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社会主义国家,过去几乎都不重视第三产业,甚至认为第三产业根本不创造价值。而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和劳动技能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比重肯定要不断下降,结果是就业基本上都挤在第二产业这条独木桥上。但比较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上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少,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却不断增加。中国虽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并有着相当广大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