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红都女皇”事件真相
作者:张 颖
“总理,我认为这些谈话记录,最好不要送给维特克,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见,参加会见的几个同志都这样认为。江青同志的谈话,内容很庞杂,且有许多不恰当之处,有些谈法影响也不好。”
“你们大家都这样认为吗?可是江青同志亲口答应维特克女士了,不给不好吧?”周总理在说这些话时,面色凝重,他一直在思考着什么。我当时感到周总理对一个下级同志,也只能这么说。
“维特克女士当场做了笔记的,而且有关江青同志个人历史部分,我们已经送给维特克女士了,她要写文章,材料是足够的。”我见周总理在默默深思,说完后悄悄地退了出来。
又是一个夜晚,在10号楼,送给张春桥和姚文元的那两份铅印记录稿,一字未改退了回来,只在第一页上各写了“已阅”两个字。周总理那一份也退回来了,上面写了一行字,大意是,与事实不符之处作了些补充,错字都已经改过。我心想,周总理看过的,连错字都改了,而张春桥和姚文元则无一字修改,这两个人是既不愿意得罪江青,又不愿负责,把责任都推给周总理了。
当年11月间,维特克女士从美国寄来数幅已经放大的江青彩色生活照片。维特克说她已经写好了一篇报道江青的文章,准备登载在美国《时代》杂志上,封面就用江青的彩色照片。由江青选择其中的一张,并盼赶快把所有记录稿寄去,以便她着手写书。江青收到照片后高兴极了,把维特克寄来的以及原有的不少照片,摆在钓鱼台她那张长方形办公桌上,反复仔细地自我欣赏,挑来挑去下不了决心。于是打电话到外交部,把我们当时在场的几个人,用一辆面包车拉到钓鱼台10号楼去。
江青十分专注地看自己的照片,直到我们一群人走进办公室来,她才抬起头说:“好呀,你们快来看看这些照片,这是维特克女士寄来的。我觉得坐在栏杆上的半身照不错,当然还是不如我自己拍的那些色彩好。”我们分成三三两两在看那些照片,但谁的兴致都不高。江青拿着那张半身照,先问小徐和小沈:“你们看看,这张不错吧,有点侧着身子,光线还可以,就是色彩淡了些。”小沈和小徐也就点头微笑。江青又叫:“小张,你学过点美学吧?你看是否把照片裁短些会更好看?”江青用厚纸盖着下端,上下比试,我走过去看了看说:“裁短就没有手了。”江青又上下比试好一会儿,吩咐小沈给维特克女士写回信。江青兴奋好一阵子,但以后谁也没有看到《时代》杂志有江青的照片用来作封面。
一本又一本的记录整理稿送到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一日下午,周总理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维特克女士与江青的谈话记录如何处理的问题,把所有参加过接待维特克女士的有关人员都请来了。周总理征求每个人的意见。绝大多数同志表示,这份记录无须送给维特克女士,因为她本人当场作了记录的。而维特克女士只表示要给江青个人写传记,有关江青个人的家庭情况、经历已经给维特克提供过一份详细材料。而后边江青与维特克的谈话,涉及到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倘若要逐一核实,得耗费许多时间和人力。而且江青谈话的内容中,有许多是不宜公开发表的。周总理当时一言未发。对任何一件事的决定,他都要作仔细思考,并广泛听取意见,尽可能做得完善些。会议结束前他说:“对这件事情,你们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很好。但今天还是决定不了,还需要商量和请示。”他对我和小徐说:“你们继续去作记录,根据江青同志的要求整理和修改。”
又一天晚上,我和小徐来到10号楼,继续修改记录稿。12点已过,任务接近完成了。我们到大食堂吃过夜宵后回到江青办公室,她正在打电话,声音还挺大的:“我的那些个记录,一本一本都给你送去了,怎么不快替我看呀?”
“……”
江青:“这怎么可以,这里要讲个国际信誉嘛。我答应过人家,就得给。”
“……”
江青突然换了腔调:“总理呀,你就替我审查吧,不给维特克,那可不行,哎呀,我看到你桌上堆的那些个文件,我真替你累得慌。不过那些个记录,你还是得替我审查。”
“……”
“一定要给,我不能失信于人,就得这么办。”江青又变了调,蛮不讲理。
“……”
“哼,他们呀,就只画了个圈儿。我说总理呀,不送给维特克我可不答应。”
江青把电话放下,一脸怒色,眼睛都不往这边瞧,我们都默默地坐着。
1972年岁末,周总理又召集了接待维特克女士访问中国的有关人员,开了一个会。周总理只简单宣布:已经请示毛主席,记录不必送给维特克女士,一切工作都停止,所有记录稿全部清理封存,一份归入档案。
于是第二天,我和小徐、小俞把所有的记录(仅是在北京的)草稿、铅印修改稿等等,全部归总在一起,清理出一份完整的交给外交部档案室归档。余下的全都放进一个保险箱里,上锁加封条,交给外交部保密室。
后记
1977年,维特克在美国出版了以江青谈话为主要内容的一本书,名为《江青同志》。据我所知,该书没有翻译成中文本。
最近我又粗略地再翻看了一下《江青同志》这本书。该书的内容,共分为五大部分:一、早期生活的开始;二、从上海到延安;三、50年代北京与莫斯科;四、登上政治舞台——文化大革命;五、江青成为中国艺坛的霸主。该书还列出了江青各段生活的年表。
这本书出版于1977年,那时江青一伙已经垮台了,中国的政治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作者并没有盲目地一味吹捧江青,而是有她的一些分析和看法,还补充和修改了江青谈话的一些内容。至于这些内容是否准确,别人可以去考证评论。但对当时江青谈话中的许多细节,作者都作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全书基本上是按照江青谈话的内容梗概来撰写的。江青的本意是希望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有各方面才能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既是军事家、政治家又是艺术家的全才。所以当时江青不仅是从谈话,而是从生活的各个侧面都要给维特克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广州兰圃时做植物标本,黄昏时候的拍照等等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她曾多次提醒维特克她不仅是文艺家,而她最热衷讲述的则是所谓西北战场那一段。但由于她根本不懂什么军事,也无任何战争实践,所以她那段谈话纯粹是胡编乱造。稍有一点儿常识的人,都感到她是在胡说八道。而维特克本人倒是一直比较实际,她再三声言她不懂战争,她只想写江青个人的历史。所以该书大量的篇幅是描写江青个人的历史,尤其对江青30年代的情况,包括那些男人追她以及到延安后如何成为毛泽东夫人,维特克女士都有不厌其烦的叙述,就像维特克常常说的,这是外国人最关心而又最有兴趣的事。
该书作者也没有忘记江青的愿望,用了不少篇幅写西北战场。她还特别说明为把这些段落写好,曾读了江青提出要她阅读的毛泽东有关战争、战略的文章,书中还登上江青给她的作战地图。她企图弄明白一些事情。说实话,中国国内战争时期的情形是非常复杂、千变万化的。江青本人就根本没有读懂毛泽东的有关战争的书,也根本不可能对维特克谈清楚什么西北战场。维特克在这本小书中大段摘引江青讲话原文,读者可见一斑。所以在该书中,对许多即使是有关当年战争的一些有特别含义的词,如运动战,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战术上以多胜少,战略上以少胜多等等,作者都没有说明白。应该承认,维特克女士还是花了不少精力想要说清楚,而说不清楚也是可以谅解的。维特克女士有一点是说清楚了:即江青之所以那么费劲谈西北战场,是要说明她本人不是为毛泽东织毛衣,而是参加了那场有着决定意义的战争,她对新中国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功劳。但江青被许多人冷落了,没能够得到中国领导人的位置,于是她心怀怨恨。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就像奇峰一般露出“峥嵘”,而且凶残。复仇的火焰使她完全疯狂而失掉理智,使她陷入被亿万中国人唾弃的必然下场。
围绕江青与维特克谈话这件事,前前后后还有一些沸沸扬扬的传言,传得时间比较长而又离奇的是:周恩来为了避免维特克写的书出版以后,引起对江青的非议和在各方面引起不良影响,所以令我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有关人员,找维特克女士商议,用高价收买她的版权,使之不能流传。这一谣传在美国还相当普遍地为人所谈论。据我所知,绝无此事。最近我又与那时在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与维特克有过接触的人士核实,他们也不知道这种谣言从何而来。为了使人们清楚了解这件事的前后经过,了解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出来,也算一个当事人的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