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之五

作者:张宏杰



鄂容安退出南书房,在谕旨中说:“若将鄂尔泰革职拿问,而国家少一能办事之大臣。”同时却严办仲永檀,以其“依附师门,暗结党援”之罪抓起来,不久仲就瘐毙狱中。在这个案子之后,“鄂党”人物很长时间之内藏身敛迹,不敢再有任何举动。“张党”亦鉴前车之覆,谨小慎微,处处提防。朝廷之上一时风平浪静,乾隆治理朋党终于取得了明显成果。
  按照乾隆朝政局演变趋势,以鄂尔泰的脾气性格,如果活到乾隆十三年以后,肯定不能得到善终,雍正帝生前为他打下的“朕可保其始终不渝”的保票势必会被乾隆撕破。因为乾隆十三年之后的乾隆已经不再是即位初期那个凡事宽大的“仁慈”皇帝。好在鄂尔泰福大命大,于乾隆十年幸运地病死了,总算基本上保全了名节,成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了善终的名臣。
  但张廷玉却没有这么幸运。
  
  四
  
  张廷玉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大臣之
  在传统政治中,做皇帝近臣,特别是位高权重的近臣,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确实,生活在专制政治的高层,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是危机。一个人想始终得到君主的信任,更是难上加难,但张廷玉却有本事在这高危区域如履平地,步步高升。由于笔头功夫、性格特点和过人的个人修养,他连续获得三朝皇帝的信任,在仕途上走出一波漫长的惊人大牛曲线,成为清代文臣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张廷玉29岁高中进士,并被点为翰林。33岁那年,他获得了一次与康熙皇帝深入交谈的机会,给康熙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认为他持重得体,遂“奉旨侍直南书房”,成为皇帝贴身低等小秘书。由于服务出色,逐渐升迁,及至45岁,已经升为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见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迅速升他为礼部尚书,参与机密。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难侍候的皇帝,对科举入仕的汉族大臣尤其缺乏好感,但对张廷玉却一见如故,任用不疑,不论大事小情都要和他商量讨论,凡有谕旨均命他缮写。张与雍正君臣相得13年,甚至到了一天也离不开的程度,累次升迁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权倾朝野。雍正五年五月,张廷玉生病,病好后进宫,雍正说:“我前两天对近侍们说,我连日臂痛,你们知道吗?他们惊问其故。我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雍正末年,张廷玉回家省亲,皇帝写信给他说:“朕即位11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以上皆见《张廷玉年谱》)为了表达对张廷玉的欣赏,雍正特别立下遗嘱,让最信任的两位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在其身后配享太庙,也就是死后与他一起到阴间做伴。这是一项极高的政治荣誉,整个清朝二百余年,张廷玉是唯一享受到这个待遇的汉臣,可见雍正对他的赞誉并非虚言。
  乾隆即位后,对他一直尊敬有加,继续奉为汉臣之首。乾隆二年,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恩遇可谓至渥。在此之后,屡有加太保、加纪录等奖励。乾隆皇帝还多次赐诗给张,诗中有云:“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魏公今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另一首诗中更说:“潞国晚年尤双铄,吕端大事不糊涂。”把他比做周宣王时的贤臣仲山甫和宋朝名臣文彦博与吕端,足可见尊重之至矣。
  做官如此成功,这个人身上当然有过人之处。
  首先,张廷玉有过人的才华。
  第一,文笔优长、才思敏捷。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入直南书房,为皇帝起草文件起,就充分表现了出色的秘书才华。雍正即位之初,屡有诏命,皇帝“口授大意,(张廷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每次雍正口述后不过片刻,张廷玉即可拟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非常人所及。
  第二,办事勤勉,为皇帝服务不惜心力。史称张廷玉晚上退朝后还要点双烛治事,即使已经就寝,还经常在枕上思索所拟之文,或觉不妥,立即披衣起身改正。他心思缜密,记忆力极强,能将各部院大臣、全国疆吏的出身、经历以及各司员府县甚至胥吏的姓名、籍贯丝毫不差地说出来,就像一个活档案库。对其办事能力,雍正帝称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澄怀园语》卷一)
  当然,这只是他仕途成功的一半原因。另一半原因,则与才华无关。
  如果你有心检索一下,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文臣武将大多数下场不佳,特别是曾经居大位、享大名者,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完满收场的。比干被剖心而死,李斯易主则亡,韩信功成被灭,周亚夫绝食以终,岳飞血洒风波亭,于谦上了断头台,袁崇焕则惨遭凌迟。以魏征之忠直,生前也被唐太宗李世民怀疑有结党之嫌,死后更是被他“亲仆其碑”,以寇准之功绩,一生的结局却是罢相遭贬,死在谪戍的路上。以清代而论,清代中前期出现过7位权倾朝野的权臣,除了明珠属于善终外,其他都死于非命:鳌拜、年羹尧、和珅都被勒令自尽;索额图于拘禁地饿死;隆科多死于监狱;肃顺则被斩首。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立有巨大功勋而得到善终的,只有郭子仪一人。清末的曾国藩对为臣之难体会极深。他说:“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立不世之勋而终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阳一人而已。”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仕途素来无比热衷的士人们就不得不潜心研究“为臣之道”与“保身之术”了。为君之道是能用人而不为人所危,那么,为臣之道也不外两个重点:一方面要能从君主那里成功地猎取功名富贵,另一方面又要不为皇帝这只猛虎所伤。这就好比火中取栗,实在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不能不下苦功。
  张廷玉做官有着他人所不能及的先天因素和优越条件:第一,他是南方人,出身书香门第,天生心思细密,性格纤巧。第二,他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张英的儿子,而张英则是清代出入官场十分成功的著名大臣之一。
  张英因为人直南书房成为康熙秘书起家,其人“慎密恪勤”,深得康熙欣赏,被先后提拔为尚书和大学士,成为一朝“宰辅”。在政治高层安享尊荣数十年后,他又得以功成身退,优游林下,结局完美。为了让张廷玉能继续光大门楣,从张廷玉很小时候开始,张英就言传身教,全力把他培养成最适合专制君主需要的人才。张廷玉天生聪明,不负所望,一方面从父亲那里得到大量秘传心法,另一方面熟读经史,对历代名臣的生平事迹多加揣摩,所以刚刚进入仕途的他就以成熟老练的风姿展现在朝廷之上,引起了康熙皇帝的特别注意,得以进入中枢。
  张廷玉对历代大臣得祸之由深有研究。他认为,做大臣最忌讳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性格过于刚直,比如比干和海瑞。他们不讲方式、方法与天子作对,下场当然悲惨。
  第二,头脑过于简单,比如岳飞。他只从国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