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之五
作者:张宏杰
第三,权力过大,不知谨慎。历史上倒楣的权臣多是由此惹祸上身。一旦位高权重,臣权与皇权必然会经常发生碰撞。皇帝与大臣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及个人偏好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特别是那些掌握全局的丞相们,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常常觉得自己比皇帝高明,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的人性弱点,大权在手,不免气焰日盛,言谈举止不再检点。与皇帝意见相左之事既多,不免日久生怨,积隙成仇。一旦发生严重冲突,对皇帝来说,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找一个借口,罢免甚至杀掉此人。汉武帝就以喜欢杀宰相闻名。给他做过丞相的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以至于最后所有官吏都视丞相职位为畏途,甚至有人哭着请求武帝不要任命他为丞相。性格憨直的汲黯十分不解,问他为什么如此不吝杀才?汉武帝笑着对他说:“什么时候没有人才?只怕你不会识才罢了。只要你会识才,那么还怕没有人用吗?夫所谓人才者,就好比有用的工具,用着不顺手,还留着它干什么呢?”(《资治通鉴》:“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们坚持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价值取向而获罪。
除了对历代大臣得祸之由深有研究之外,张廷玉的修养功夫也确实不同凡响。
张廷玉深知,皇帝所喜欢的大臣不仅要有能力和才华,而且还要没有任何私心。在明主面前,只有以退为进,以无求为求,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为官数十年,处处事事都从皇帝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和判断,从不主动为自己谋取什么私利。他为人淡泊宁静,气质平和,乾隆皇帝常夸奖他“风度如九龄”。他平日生活无声色之嗜,办事一出公心,从来没有贪渎指控。他做主考官时,有人欲通关节,以微词试探,他赋诗以辞道:“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幕夜看。”当然,越是这样,皇帝越不会让他吃亏。因为他清廉,雍正皇帝先后多次对他赏赐,赐银动辄上万两,还给了一家当铺,让他补贴生活。而且知道因为他不为自己的亲人谋取私利,所以对于他的子弟亲戚的仕进也多有照顾。
但皇帝越施恩,他就越谦退,皇帝每有奖赏,他必尽力逊让。雍正十一年(1733年),其长子张若霭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惊惧失措”,立刻面见皇帝,“免冠叩首”,以自己家世受皇恩科举很盛,请求皇帝降低其子的名次。张廷玉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大为感动,经他恳请,特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并把此事前后情由在谕旨中加以公布,表扬张氏的公忠体国。
张廷玉身上更突出的特点是周密小心,他有一句名言,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一生为人,最大特点是谨慎小心、缄默持重,这一特点遗传自其父张英。《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专制政治是充满风险的绞肉机,一一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历经政治风波,张廷玉养成了极为谨慎的性格。在雍正这样一只喜怒不定、性情残酷的猛虎身边,他的仕途生涯恰如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全神贯注,始终紧张,没有一分钟松懈过。
每天退朝回到家里,张廷玉都要把一天的大事小情细细梳理一遍,看看有没有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以为功课。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结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雍正对他极为信任,人事决策多向他咨询,他却从来不会走漏一丝风声。他以皇帝之心为心,以皇帝之意为意,凡事默默去做,不事张扬。许多人经他推荐而受重用,却终生不知道自己被起用的背景。他襄助雍正13年,几乎雍正朝的每一项重要决策他都参与过,但是(《清史稿》列传提及他的功绩时却只有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建议对守节1 5年的妇女加以表彰之类。对此,他的学生汪由敦解释说:“张廷玉主掌枢府24年,凡军国大政,他都承旨商度,经常与皇帝促膝密谈,一商量就是很长时间。至于他所筹划者,我们却举不出一件事可以具体归到他名下,他为国操劳一生,却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记载。”又说:“雍正以来数十年间,吏治肃清,人民安乐……张氏从容坐而论道,享极盛之世……那么张氏的慎密周详,略可想见也。”(《张延玉墓志铭》)意思就是说,雍正以来的治绩,多赖张廷玉的襄助。皇帝的军功章里,没有张廷玉的一半,也有张廷玉的一块。只不过张氏自己不提而已,这正可见张氏的慎密周详。
从康熙开始,三代皇帝都对他这点赞赏有加。乾隆描写他这一特点时说:“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这样的人,皇帝用起来才放心。
可以说,张廷玉已经把臣子之道修炼到了上上层。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出色的大秘书。他不是一个思想者,没有任何超越性的价值理想,只有对功名官位的不懈追求。在明主身边,他是一个襄助有功的能臣。在暴君身边,他也会是一个避祸有术的“态臣”。他是那种有才干,有风度,没思想,没坚守的奴才典型。
对于乾隆不断指责的朋党嫌疑,他平日懔如临渊。作为官场中人,人际往来谁也无法避免,特别是由于他地位如此之高,攀附之人如蝇之附,驱而不走。“薄暮还寓,则宾客门生,车驾杂沓,守候于外舍者如鲫也。”但张廷玉绝不轻易帮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人事纠纷,而是听任花开花落。他的名言是:“予在仕途久,每见升迁罢斥,众必惊相告曰:此中必有缘故。余笑日:天下事,安得有许多缘故。”他的从政原则是事不关己,则谨守本分绝不发言。有人因此指责他说:“如张文和(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连乾隆皇帝都说他过于谦抑,说:“张廷玉则善自谨而近于懦者。”在与鄂尔泰的斗争中,他始终处于下风,也始终不争不怒“打太极拳”。正因为如此谨慎,所以在鄂尔泰连连受到指责和处理时,他却安然无恙,甚至颇得乾隆的回护。
虽然如此,随着乾隆的皇位越来越稳,张廷玉还是感觉到了丝丝凉意。刘统勋上的这道奏折,让张廷玉深刻认识到自己仕途生涯的鼎盛时期将一去不返。在敲打鄂尔泰的同时,虽然没有出现打压张廷玉的什么苗头,但乾隆还是开始了对张氏有形无形的裁抑。
那么,究竟接下来乾隆会对张廷玉进行怎样的打击,其结果又将如何呢?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