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之五
作者:张宏杰
上期回放 即位之初,乾隆发誓不犯父亲苛刻残忍的错误,对官僚集团采用两手政策:既“结之以义”,“待之以礼”,又认真观察官员们的表现,一旦发现问题,绝不放过。但地方官员腐败案不断发生,军队的腐败更令乾隆不寒而粟,各种因素助使乾隆对自己的“宽大之政”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乾隆十三年开始,其统治政策开始由宽转严。他大力整顿官场作风、惩处贪污腐败、严肃政治纪律、提拔任用新人。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却又难免和一些重臣交恶。
本期张宏杰先生将继续为我们讲述乾隆与三朝元老重臣之间的恩怨交锋。
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五)
三朝老臣张廷玉的尴尬结局(上)
一
乾隆六年十二月,刚刚上任的左都御史刘统勋的一道奏折,引起了清帝国官场的一次大震动。其大意如下:
“大学士张廷玉,乃三朝元老,位极人臣,家族势力亦极庞大。臣经常听百姓议论说:”张和姚,占半朝。细查张廷玉一家在朝为官者,有张廷璐等19人之多。与张氏世代联姻之姚氏一族,为官者亦多达13人。
考查二姓得官之由,均系科举或者袭荫之正途,所以不便立刻将其中一些人罢斥。但应稍为抑制他们在官场中的上升势头,以保全他们的名节。因此臣建议,从今日起三年之内,除非皇帝特旨,张、姚两家为官之人,一律停止升迁。(《清史稿·刘统勋传》)
此奏一出,闻者惊疑。
奏折所言都是实情。折中提到的张廷玉,是当朝最有权势的汉族大臣,历仕康、雍、乾三朝,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深得皇帝倚重。张廷玉乃安徽桐城人,桐城历来是文学渊薮,张家更是书香门第,人才辈出,高中科举者络绎不绝。张廷玉父子兄弟大多都位列朝班,其父张英是康熙时的大学士,两个弟弟张廷璐、张廷缘官至礼部侍郎和内阁学士,两个儿子张若霭和张若澄也都入值南书房和军机处,参与机要。“一门之内,朝绅命服,辉映闾里,天下荣之。”(《张廷玉墓志铭》)张家势力之大,确实有目共睹。
不过,张氏家运之盛,是累世勤学苦读的结果,这说明家张家遗传基因出众,家风良好。张氏成员在朝为官,绝大多数也恪尽职守,声誉颇佳。一个家族如此前仆后继地为朝廷输送人才,贡献才华,“献了青春献子孙”,应该特予表扬才对,怎么会引来左都御史如此一道奏折呢?这道奏折,是出于刘统勋的大公之心,还是皇帝在背后的秘密授意?这奏折中所言,到底是逆耳忠言,还是阴谋倾陷?从康熙朝开始就赫赫扬扬的张家,难道好运到了头?
所有官员都侧起耳朵,准备听听皇帝是怎么表态。
皇帝的表态十分微妙。一般来说,皇帝对言官的弹劾会有两种反应:如果认为弹劾有理,就会对言官大加表彰,如果认为弹劾错误,那么被弹劾者反而会因祸得福。也就是说,如果皇帝对张廷玉恩宠不变,刘统勋必然会受到严肃处理。如果刘统勋得到褒奖,就预示着张廷玉即将倒台。
可是皇帝的谕旨里面,对谁都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
“朕以为,张廷玉等人如果平日果然敢擅作威福,那么刘统勋必不敢上此奏折。今天既然上此奏折,则证明张廷玉并无声势能钳制舆论,此乃国家之祥也。大臣责任很重,权力很大,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如果张廷玉因为刘氏此奏而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大学士张廷玉亲族甚众,因而在朝为官者亦多。如今经过刘统勋议奏,每个人都会更加谨饬为官,对张廷玉一家也有利无害。”(《清高宗实录》)
这道谕旨实在耐人寻味,表面上看,是重申对张廷玉的信任。皇帝肯定了张廷玉作风良好,平日没有擅权乱政,钳制舆论。但同时,又对刘统勋不乏欣赏之意,认为刘氏此奏对张廷玉、对朝廷都不是坏事,特意提醒张廷玉不要因此对刘氏挟嫌报复,“芥蒂于胸”。
大清政治高层一时都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二
这一年,乾隆皇帝32岁,刚过而立之年。
回想7年前他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尚可谓“主少国疑”。25岁的年龄,对于传统中国的老人政治来说,确实太年轻了些。更何况乾隆成长深宫之中,不辨菽麦,未谙政事,能否在父亲猝然离世之后顺利接过大清帝国舵手的班,当然令人怀疑。
然而,新皇帝所亮的头几个政治身段,很快解除了人们的不安。他迅速证明了自己对中国式权力的把握很有研究。
是的,年轻皇帝确实缺乏政治实践,但并不缺乏政治智慧。作为预定的接班人,在10年上书房生活之中,他并没有像这个帝国之内的大部分读书人那样,仅仅寻章摘句,记诵文辞,而是主要研究修身养性之法和历朝政治得失。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大清历朝皇帝的实录这些标准政治教材,是他攻读和思考的重点。还在未登基之前,他就已经从历代统治经验中总结出帝王政治的第一条纲领:大权独揽。
专制权力一言以弊之,就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压迫和剥削底层社会成员的权力。这种性质决定了最高权力是沉重的、危险的、终日处于被觊觎和窥伺之中的,也决定了专制权力是高压的、排他的、敌视一切异己力量的。在专政政治体系中,如果统治大权能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天下通常会风平浪静。一旦最高权力被人侵夺或者出现分裂,那么国家必然会出现巨大动荡。换句话说,如果一块肥肉被头狼紧紧咬住,狼群通常是安静的,每条狼都会按地位高低依次进食。相反,如果头狼不够强壮,咬得不够紧,那么狼群必然会炸了窝。在历史上,由于皇帝年龄过小或者过老、个人能力不足、身体状况异常、对某些政治势力过于信任,导致皇权被盗用、“太阿倒持”、天下大乱的状况屡屡出现。
所以,专制政治的第一条要求是统治者必须“咬紧肥肉”、“大权独揽”,有效消灭任何反对势力和权力觊觎者,这样才能保证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纪律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那么,在传统社会中,对皇帝经常构成危胁,或者说有较大机会抢走专制者口中肥肉的人有哪些呢?
第一类是皇族。因为身上流的都是开国皇帝的血,所以皇族后代理论上都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一点导致了历代王朝无休止的内斗。父子相屠,兄弟相残,成了几乎每个王朝都会上演的血腥游戏。
第二类是后妃和外戚。因为是皇帝的妻子和至亲,这些人深得皇帝信任,危难之际往往被委以重任,所以他们也最容易盗取最高权力。
第三类是太监。这些原本地位卑贱的不幸者,由于与决策核心层太过接近,也容易染指最高权力。
第四类是权臣。皇帝是生殖竞争的结果,有机会成为冲锋冠军,制造了皇长子的精子不一定就是遗传基因最出色的那一颗。但是那些经过层层斗争上来的大臣,却个个是人中龙凤,不好摆弄。遇到懦弱的皇帝或者特殊的历史时机,他们常常可以成为“假皇帝”,甚至夺取皇帝的天下。
第五类是朋党。官僚集团的本性是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专制政治中,一旦官僚集团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