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王者之气与大同之梦

作者:毛 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超越了阶级政党之争,着眼于国家民族之义,诗便展开了全新的襟怀,全新的境界,可圈可点。此篇不见收入《毛泽东诗词集》,殊为可惜。惟以“琉台不守,三韩为墟”概括国土沦丧之耻,不提被沙俄强夺的广大失地,虽有隐衷,终欠允当。“匈奴未灭”,则不如径呼倭贼。“东等不才”一语略欠谦恭,既与“总司令朱德”联署,似应称“我等不才”或“东德不才”。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也是一篇超越了党争的国殇之作。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二○○师师长,远征缅甸,出战日寇,功勋卓著,为国捐躯。不过,就诗论诗,此诗显得相当平淡,激情无多,有点敷衍成篇。对比孙中山一九〇六年那首惊天地泣鬼神的《挽刘道一》,高下立见:“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九
  
  《七律·忆重庆谈判》(1945年10月):“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尔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前三联入对,亦庄亦谐,略显拼凑痕迹。“炸桥挖路为团结”还有点费解。后两句流畅自然,真挚感人,比曹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更为精警。不过,“无非一念救苍生”这七字,是为政者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应该作为其一切夙求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只是作为在野之时的策略性标榜。正如民主和自由不能只作为在野之时的策略性标榜一样。因为前者是民生,后者是民权。
  《五律·张冠道中》(1947年)《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两首,已有学者考证并非毛泽东所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的另一首代表作,首联起得大气磅礴,颔联承得神采飞扬,颈联转得铿锵有力,尾联合得理趣盎然。只是“不可沽名”一语隐含某种危险性,似乎为后来的许多有误英名之举埋下了一个伏笔。
  
  十
  
  江山初定,故人来投。柳亚子(1887—1958)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一九二六年在广州,一九四五年在重庆,曾与毛泽东两度聚首,交谊甚厚。毛泽东从西柏坡进驻北京的第三天,柳亚子就有《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皍。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因为未被安排筹备新政协,诗人很是不满,声称要回乡隐居去了。所幸毛泽东心念旧恩,不负故人,其《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诗云:“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洲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叙旧之后,便是劝慰。不久,柳亚子做上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住在颐和园里满心欢喜:“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
  一九五〇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响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毛泽东“因步其韵奉和”,《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云:“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柳亚子以《浣溪沙》词牌再唱:“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战贩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毛泽东再和:“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从柳亚子与蒋介石的前朝旧怨,到抗美援朝前线的捷报频传,信笔挥洒,皆成诗趣。
  君臣唱酬,各得其所,乐也融融,其词艺工拙,已不必细究了。而不管是真诚讴歌,还是曲意逢迎,“开天辟地君真健”、“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柳亚子的词似乎都在回应着毛泽东此前两首《沁园春》里的名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天辟地之“君”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君”“一人”也。
  
  十一
  
  以下几首寄情山水。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见水天茫茫一色,诵曹操千古诗篇,抒改天换地豪情。以小令填壮怀,不同凡响。此篇的结构与《沁园春·雪》如出一辙,仿佛前者的一个缩写。上片着墨于眼前之境:“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下片闪回历史纵深之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结尾又拉回现实:“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九五五年,杭州,纪游三首。《五律·看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皏下,欢迎有晚鹰。”“扇子”指扇子岭。“美人”指美人峰,为协平仄,后改“佳人”。“晚鹰”,据说初稿为“晚莺”,其改动,想必是有意与“花间词”拉开距离。因为中间两联已有飞凤、桃花、扇子、美人,如果再加上晚莺,脂粉气不免太重,且与后面一首里的“野莺”重复。但在业已形成的一派柔美意境中,闯入一只强悍的鹰,很不协调,何况是迎客呢?“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12],此情此境,干鹰何事?《七绝·莫干山》:“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七绝·五云山》:“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后两首更是诗艺平平,直不足道。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周世钊(1897-1976)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一师校长。这年六月,毛泽东到长沙,游湘江后,周世钊陪同登山,因有《七律·从毛泽东登岳麓山至云麓宫》:“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登高四望,满目升平气象,书生赋诗,不颂而颂,颂得得体。和者踌躇满志,仍是“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想三十年前指点江山,三十年后一统天下,故地重游,感慨自是不同:既然不负韶华,也就不必叹息韶华之易逝了。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仍然与周世钊有关,毛泽东给周世钊的信中说:“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13],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上阕由“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行程入笔,抒写“万里长江横渡”的惬意,更归结于形而上的生命感伤,“逝者如斯”是上一篇“韶华易逝”的余绪。下阕转换到形而下的现实抱负。大抵历来志士面对“逝者如斯”的生命困惑,只有一种对策,就是及时建功立业。这也是此词上下阕之间情思转换的内在逻辑。从当年“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到如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难见出作者之欣欣然有得色。进而以“高峡出平湖”的想象,继续着孙中山《建国大纲》草拟的一个世纪之梦(这梦此时已不免有某种乌托邦的象征意味),令人神往。此篇传为名作,当之无愧。
  

[1] [2] [3]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