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王者之气与大同之梦
作者:毛 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七绝·观潮》(1957年9月):“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此乃钱塘江观潮之作,也是“反击右派分子猖狂进攻”的一个写照吗?相传吴越王钱皊曾造三千利箭,令武士一齐射向大海,将这里的狂潮一举制服。这年五月中旬,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提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反右策略,六月实施反击,从容制敌,旋即大获全胜。
十二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我失骄杨君失柳”,由“杨”“柳”二位烈士的姓氏生发联想,驰骋想象,构思绝妙。于婉约中见豪放,堪称大手笔。此篇的不足之处在于,下片难以为继,被迫转韵。还有,“杨”“柳”对举,只将一“骄”字私授“我”之“杨”,于“君”之“柳”不免有所失礼,不大合乎国人谦德。作者可能已有察觉,有一份手迹上,这一句写成“我失杨花君失柳”。不过,这一改动也未尽工稳。或许,“杨花”之“花”可以虚化为“兮”?
毛泽东的诗词多言风云之志,少缘儿女之情,其一生作品,婉约缘情者仅见几首。其中《虞美人·枕上》和《贺新郎·别友》情为谁抒,至今还不甚了然,只有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本事明晰,无须考索。只是有人说,不是“我失骄杨”,而是“骄杨失我”,因为当年杨开慧在白色恐怖中拉扯着三个孩子,一心记挂毛泽东:“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14]一九三〇年十月被捕后,拒不同意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遂遭枪杀。而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却早已移情别恋,一九二八年六月就另娶了十八岁的贺子珍。尽管这是事实,不容辩驳,但由此就说作者虚伪,就说这“蝶恋花”纯属虚情假意,却不免责之过深。也许正因为辜负了杨开慧,内心一直歉疚不安,“我失骄杨”的情怀才格外痛切。
诗人后来另有一首名作《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据传是为一位有过一段情缘的女子所写,因为该女子呈上陆游的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借以倾诉被冷落的委屈,毛“反其意而用之”,予以宽慰。不知传闻确否。即使缘此而作,该篇仍不失为佳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毕竟是开阔的诗境,许多政治情怀、人生情怀都不妨寄寓这诗意空间。
而自此以后,毛泽东诗词就几乎乏善可陈了。
十三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陶醉于大跃进的浮想和人民公社尧天舜土的幻觉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与“大跃进民歌”相得益彰。
《七绝·仿陆放翁诗》(1958年12月21日):“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更像大跃进民歌了。上太空的,不知是苏联的卫星上天,还是中国粮食亩产几十万斤放出的卫星?五洲同,一个更为急切的“环球同此凉热”的旧梦。马翁在天之灵对于这来自东方的祭品能否欣然受用,就不得而知了。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25日)。这一年,大跃进已呈败象,“钢铁元帅升帐”闹得民不聊生,浮夸风方兴未艾。彭德怀看到“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为“来年日子怎么过”而忧心忡忡,乃不顾个人安危,决计“我为人民鼓与呼!”毛泽东却继续沉醉在假象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就诗论诗,此篇可圈可点,佳句联翩而至,意境优美可人。可是,一经置于其时代背景上,就让人不禁心生疑窦了。“冷眼向洋看世界”,是对大跃进的怀疑论者的蔑视吗?“热风吹雨洒江天”,是嫌国人还不够狂热吗?“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美则美矣,却只是一派乌托邦幻境。“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恨不能叫出陶渊明来一同欣赏他的现代版桃花源,实在是浪漫得让人啼笑皆非了。此诗做成不久,即展开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及其追随者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和整肃。九月一日,毛泽东给《诗刊》寄去了《到韶山》《登庐山》两诗,并附信说:“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全世界反华反共分子以及我国无产阶级内部,党的内部,过去混进来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投机分子,他们里应外合,一起猖狂进攻。好家伙,简直要把个昆仑山脉推下去了。同志,且慢。国内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一小撮机会主义分子,不过捡起几片鸡毛蒜皮,当作旗帜,向着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举行攻击,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我这两首诗,也是答复那些忘八蛋的。”[15]
《七律·答友人》(1961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三年饥饿,哀鸿遍野,六亿人民饿死三四千万之众,毛泽东却还在梦里,梦里依然是仙女来仪,红霞万朵,歌满大地,国尽朝晖。对大跃进造成的弥天大祸并无歉意和悔意,在他的诗词中,见不到一句悲悯苍生、反躬自责之辞。此篇手迹原为“答周世钊同学”。几番唱酬,周世钊已升任湖南省副省长。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的生日那天给周世钊的信中,在引述了前人“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诗句后,一发心驰神往:“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16]
接下来有两首题照之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不爱红装爱武装”,“乱云飞渡仍从容”,虽是闲情,亦作豪语。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乱云”指什么,答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7]。
十四
《七绝·刘皐》(1958年):“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皐。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此为咏史之作。唐大和二年,刘皐应试,其策论痛陈宦官专权的危险,力劝皇上予以诛杀。终遭宦官陷害。毛泽东读《旧唐书·刘皐传》,对刘皐大为赞赏,旁批“起特奇”三字。不知这里有什么古今联想。五十五万人刚刚因言获罪,这时除了弄臣的谀歌,焉得不万马齐喑?
《七绝·屈原》(1961年秋):“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不知怎么又忽然想起了屈原?是替三闾大夫遇非明主而抱憾,还是痛恨楚王昏聩,近小人而远贤臣?其实,楚人离骚,牢骚而已,哪有杀人刀那么大的威力?这一句不免过誉。而“一跃冲向万里涛”之类的事件,哪个时代没有呢?譬如储安平投河,老舍沉湖,范长江跳井,以及邓拓自缢,傅雷夫妇投缳,秘书田家英上吊……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其一:“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作为政治领袖的毛泽东,他所欣赏的恐怕更是“刀光剑影任翔旋”式的战士风采,而不是“剑南歌接秋风吟”式的名士风流。有人说,毛泽东手下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朱总司令率领的扛枪的队伍,另一支是鲁总司令率领的握笔的队伍。不过,握笔的队伍多桀骜不驯,如王实味、胡风(此人被认为是鲁迅之后又一个硬骨头)之流,需要经常加以敲打震慑。据说,一九五七年七月,正值反右运动高潮,罗稷南与赵丹、黄宗英等文化界名流接受毛泽东宴请。席间,罗稷南问毛泽东:“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鲁迅么——”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