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1)课程保障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设专职教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活动结合式。即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活动之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少先队活动、班队会活动、心理活动课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如油田第四小学在 “大眼睛看河南,红领巾爱家乡”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结合油田学校的特点,选取了在省外和国外进行外闯市场的父辈为榜样,通过学习外闯市场的“铁血之旅团队精神”,来弘扬石油人身上闪现着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通过“看、走、问、写”,去亲身感受,明白中原石油人创业的艰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立精神,孩子们萌发出一种作为石油人后代的自豪感,一种对油田的热爱,一种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的雄心壮志;
  3)学科渗透式。即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情感心理和意志品质,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掌握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如课题组语文实验教师在总结中写道:“在教学时,我们及时挖掘、及时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如教《全神贯注》,训练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习《邱少云》,训练学生行动上自律的习惯;学习《登山》,培养学生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认识到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争吵》,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数学课,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找准学科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点,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式教学的延伸与强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4)校园文化渗透式。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油田区域各学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如油田第一小学,是油田的窗口学校,校园干净整洁,窗明几净,长长的走廊里挂满了老师和学生的美术、摄影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校园的每一棵大树边,每一个水管旁,都有学生自制的标语牌,让每一物都 “活”了起来。油田第四小学在每个教室门前设有“风采展示台”,张贴孩子们的作品,每周更换一次,给孩子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油田第十四小学的校园门口赫然写着“花园、乐园、家园”,让学校环境像花园一样美,让孩子们在学校如在乐园、家园中一样快乐。油田第十一小学的教学楼的透明大玻璃写着“学生喜欢,老师常常竖起大拇指;教师喜欢,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每层的楼梯口都迎面写着激励性的标语。实验学校还利用校刊、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信通等形式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功效;
  5)心理咨询式。学生有困惑产生心理障碍时,通过与心理老师交流,寻求解决自身困惑。心理咨询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多数的学校采用面对面交流、辅导,也有的学校采用热线式咨询指导,还有的学校采用“悄悄话”信箱,然后通过广播或板报的形式进行集体辅导。利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学生认识了自己心理障碍的危害,把握自己心理障碍的程度,学习一些科学的自我诊断方法和调整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地对自己实施治疗和矫正,困惑得到了解决;
  6)家庭指导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成长的辅导员。课题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把家长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多次邀请孙云晓、周宏、黄全愈、顾晓明等家教专家为油田家长进行专题讲座,从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上给予指导。同时开设家长学校,每月对家长进行一次培训,与家长交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经验,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油田各学校还开通了移动“校信通”,通过网络互动,开展家长教育论坛、班级论坛、学生信息反馈等形式,加强了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关注孩子、指导孩子,改善了亲子关系。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子课题《区域性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
  
  谈新课程下化学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李长江
  
  课改中化学新教材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使全体学生学习持续发展及有个性的发展是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思想把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1传统教学到探究性教学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
  传统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它形成一套理论,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推理法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倡: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智慧,主张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辩论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答案。前苏联的赞科夫提倡:教育应当在发展上下功夫,学生只有具有发展的能力,才能顺利地掌握他们所不能了解的新知识。所以,传统教学也不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它注重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出新的知识,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缺乏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趣味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的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其关键一环便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探究型课程是近年教育部修订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式,一经提出便引起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势必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学习内容拓展成开放的、社会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原有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抓住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大胆的融探究性学习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探究型课程的开设,可以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忽视实验的探究功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实验主要是依据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两部分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实验教学的内容、进度。实验进行时,给学生安排了有限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性操作,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验证并记住实验结果或结论。也就是说实验开始前结果就已经有了,且只能是这个结果。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实验前学生已知操作步骤,不需要自己动手设计操作方案,也不需要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等。加之近年来,教师出于安全考虑,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禁止性规定太多,束缚了学生思维和手脚,导致教师的指导过于表面化,教学过程中仅重视基本操作和装置的安装,而对学生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思想、品质、态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体现不够。
  

[1] [2] [4] [5] [6] [7] [8] [9]